最近这汽车圈的风气,有点意思。
不好好聊车,不聊续航、不聊智能驾驶,开始扎堆聊工厂了。今天你开放日,明天我探秘行,恨不得把自家生产线上的每一颗螺丝钉都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这不,赛力斯又请了一大帮媒体朋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他们在重庆的那个“超级工厂”,主题就一个:快来看啊,我们家多牛X。
通稿里那些闪闪发光的词儿,什么“9800T一体化压铸”、“3000台机器人”、“100%自动化”,看得人眼花缭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已经不是一个生产汽车的地方了,这是个未来科技实验室,钢铁侠的秘密基地都不过如此。问界M9和M8卖得好,为什么?答案就在这儿,在这座闪着金光的“智造”圣殿里。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种宣传,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哇,好厉害”,而是“咦?至于吗?”
你先别急着骂我杠精。我不是说这工厂不先进,能在重庆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搞出这么一个百万平米、机器人比工人都多的庞然大物,本身就是中国制造业实力的体现,值得点赞。但问题是,这种“秀肌肉”式的工厂参观,到底在秀给谁看?又想说明什么?
这事儿,你要是只看表面,那就是一场平平无奇的企业公关活动。但你要是把这事儿放在整个新能源汽车战场的绞肉机里咂摸咂摸味道,就有意思了。
在我看来,赛力斯这波操作,压根就不是单纯地想告诉你“我的工厂很牛”,它背后至少藏着三层没摆在台面上的心思。这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工厂是布景,机器人是群演,真正的戏肉,在别处。
第一层戏,是演给消费者看的。这叫“制造焦虑的解药”。
你想想现在买车的人,心里都在琢磨啥?尤其是掏四五十万买一台国产新能源车的人。他们最怕的,不是这车不够快,不够智能,而是“这车靠不靠谱?”、“这牌子会不会明天就没了?”、“这做工配得上我花的钱吗?”
这种不安全感,是所有新势力的原罪。你品牌历史没人家BBA长,品牌故事没人家保时捷会讲,凭什么让人家真金白银地相信你?
光靠发布会上吹牛是不够的。PPT谁都会做,牛皮谁都会吹。消费者已经被教育得越来越精明了,他们会扒你的底裤,会看你的财报,会蹲在论坛里看最早那批车主的血泪控诉。
怎么办?赛力斯给出的答案是:让你眼见为实。
这套路不新鲜,高级餐厅搞“明厨亮灶”,让你看着厨师怎么做菜,吃得放心。现在,赛力斯把汽车工厂也变成了“明厨亮灶”。“你看,我的后车架子,是9800吨的大家伙一下子压出来的,87个零件压成1个,你说牢不牢靠?”“你看,我这焊接车间,全是机器人胳膊在挥舞,精度比人手高多了,你说严丝合缝不?”“你看,我这质检,AI盯着,还有一百多项测试,比特种兵训练都严,你说品质过不过关?”
这一连串的视觉冲击,比销售顾问磨破嘴皮子说一万句“我们品质好”都有用。它把一个很虚的“品质”概念,具象化成了一台巨大的压铸机,一片舞动的机械臂,一套严苛的检测流程。
说白了,它在给你做心理按摩。你花五十万买的问界M9,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是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比你家厨房还干净、比银行金库还严密的地方“出生”的。这种“出身论”,在消费主义时代,就是豪华感的一部分。过去,豪华是“德国制造”、“匠人手作”,现在,赛力斯想告诉你,豪华也可以是“超级工厂”、“智能制造”。
这第一层戏,演的是“安心”,卖的是“信任”。
那第二层戏呢?就更微妙了。这是演给整个行业,尤其是演给它那位“灵魂伴侣”——华为看的。
这叫“争夺话语权的肌肉秀”。
咱们聊问界,绕得开华为吗?绕不开。从一开始,问界这个品牌就跟华为深度绑定。店开在华为的店里,发布会在华为的场子开,车机系统是鸿蒙,智能驾驶是ADS。以至于很多人到现在都以为,问界就是华为造的车。
这对赛力斯来说,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幸福的是,傍上了华为这棵大树,不愁流量,不愁销路,直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一跃成为市场黑马。烦恼的是,自己的身份变得模糊了。大家只看得到台前光芒万丈的“华为”,却常常忽略了幕后那个真正把车从图纸变成现实的“赛力斯”。
这就好比一个顶流明星背后的金牌制作人。歌火了,人红了,粉丝都冲着明星喊“老公”,谁还记得那个在录音棚里熬了无数个大夜的制作人叫啥名?
赛力斯心里能没点想法吗?我估摸着是有的。没有人甘心一直当“幕后英雄”,尤其是在这个讲究品牌价值的时代。赛力斯需要向外界证明,我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工厂,我不是谁的附庸。我和华为是强强联合,缺了谁都不行。
怎么证明?就把自己最硬核的底牌亮出来。
华为的强项是软件,是智能化,是品牌号召力。那我的强项是什么?是制造。而且不是普通的制造,是代表了中国顶尖水平的“智能制造”。
你看,华为的“大脑”再聪明,也得有我这个强壮的“身体”来执行。你的ADS系统再牛,也得装在我这个一体压铸、高刚性的车身上才能发挥威力。你的鸿蒙座舱再流畅,也得靠我这个100%自动化生产线造出来的精密内饰来承载。
这场工厂开放日,就像赛力斯对着整个行业喊话:“都看清楚了,华为是灵魂,我就是那个钢筋铁骨的躯体。我们俩,是天作之合,更是平等的伙伴。”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固位”策略。它既没有挑战华为的权威,又巧妙地彰显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和不可替代性。这就像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逗哏在前面妙语连珠,捧哏在后面一句“没错”,看似简单,但没了他,这戏就塌了一半。赛力斯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我就是那个谁也替不了的金牌捧哏。
这第二层戏,演的是“身份”,争的是“地位”。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差不多了吧?还没。还有第三层,也是最深的一层。这出戏,是演给这个时代看的。
这叫“新时代的工业自信宣言”。
过去我们提起汽车工业,言必称德国、日本、美国。奔驰的严谨,丰田的精益,福特的流水线,那是写进教科书里的神话。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扮演着追赶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即便我们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在很多人心里,总觉得“国产”就比“进口”、“合资”低人一等。
这种心态,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很难扭转。
但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给了我们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我们第一次跟那些百年老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实现了反超。
可光有技术反超还不够,还得有“工业自信”的建立。这种自信,不能只停留在媒体的口号里,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载体。
赛力斯这个超级工厂,恰恰就成了这样一个载体。
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傻大黑粗”的工厂形象,而是集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于一身的“未来工厂”。它所展示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效率,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哲学。那个叫“产业大脑”的东西,把供应链、生产、订单全部打通,用AI来做决策,这在传统车企看来,几乎是科幻片里的场景。
当德国的媒体还在讨论他们的工厂如何通过优化流程来节省几个工时的时候,我们的工厂已经在讨论如何用AI智能体来管理整个产业链了。
这种代差,就是自信的来源。
所以,赛力斯邀请媒体来参观,它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产品背书,更是在为一个时代背书。它在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宣告:那个需要我们仰望西方汽车工业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轮到你们来看看我们的工厂是怎么造车的了。
这是一种文化输出,一种工业实力的展示。就像几十年前,全世界的人都去参观丰田的工厂,学习他们的TPS(丰田生产体系)一样。赛力斯或许也希望,有朝一日,全世界的汽车人也能来重庆,学习他们的“超级工厂”模式。
这第三层戏,演的是“国运”,秀的是“自信”。
所以你看,一场看似简单的工厂开放日,背后是消费者心理学、企业博弈论和国家工业战略的三重奏。
它告诉我们,今天的商业竞争,已经不是单点作战了。你不能只把车造好,你还得会讲故事,会建立信任,会塑造自己的身份,甚至还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企业战略和时代的大叙事结合起来。
赛力斯这手牌,打得确实漂亮。它没有声嘶力竭地喊口号,而是用一座冰冷但又充满力量的工厂,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品牌价值、行业地位和时代信心的三重构建。
这比在发布会上请一百个明星站台,高级多了。
当然,戏演得再好,最终还是要看产品本身能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工厂再牛,也只是起点。但无论如何,这种敢于把自己的“后厨”亮出来的坦诚和自信,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本身就值得一份尊重。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