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今天宣布推出了一款基本款Model Y,官方标价3999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8.4万,价格看着挺吓人的。我想说的是,这车的配置简直叫辣眼睛。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亲眼看到这些减配细节,觉得已经距离买得起越来越远了。
外观上的变化很明显。前保险杠变得非常简陋,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灯条也全都没了。这种设计,我倒觉得更耐看点。毕竟少点花哨,总归用料更省点,但就这么看,明显是要压缩成本。
续航也缩水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对电动车的期待太高,总觉得看续航就得像看底盘一样看得很细:原来574公里,变成了516公里,差不多少了10%的续航能力。其实我估算,放到中国市场,如果每天骑30公里上下,差那么10%根本也没啥影响,但对一些长途用户来说,影响就挺大了。
动力也降了档次,从5.9秒跑完百公里,加速时间变成7秒多。这是在逼着买家思考,是追求性价比还是纯粹为便宜而买的。而且我觉得,这还有个潜在的市场心理。很多人买特斯拉,耐心追求性能,尤其是年轻人,喜欢那种快的感觉。降低性能后,反而可能让这些人打退堂鼓。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让我咂舌的还是内饰与功能的血洗。全景天窗没了,座椅换成普通织物材料,我估计这叫成本控制。座椅通风和后排加热都取消了,这对于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用户来说,是个大减分项。
然后后排屏幕也取消,得手动调空调,车内的氛围灯、扬声器数量也减半。从7枚变成4、5枚左右。你说这算啥?要是家里还打算用车听点歌、聊天的,基本就成‘哑巴车’了。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特斯拉要把避震也那么简配?轮毂从20寸直接降到18寸,也不知道是不是折腾外观万一不顺眼。自动转向功能也没了,做个普通车,还能静得下心搞个自动驾驶吗?我猜,可能这都跟标配取消有关(哎,真舍得呀!)。
当我自己翻看这些细节时,突然想到,国产电车的实操差别其实比这还要明显。像某些国产品牌,便宜几万还能少了几项配置,但好歹续航和实际舒适性还可以接受。特斯拉这次能直白降低到如此地步,真是让我感觉得罪了不少潜在买家。
我不能不笑:你说,原本高端车身的Model Y,能耐得住缩水阵,还只便宜那5千美元?这,真是让人觉得体感价变成了心理价。价格一到39990美元,感觉就像个伪低价。
(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一下,同价位国产车,续航都能开到600公里,要不是价格来说得过去,还真不一定会考虑特斯拉了。毕竟,买车最讲究的,是用得顺心。花得值不值得,除了价格外,还在于性价比。
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个朋友对我说:你说,特斯拉是不是觉得,消费者只看价格?我觉得,这话其实不假。换句话说,价格像个弱点,却不敢把全套体验都拉倒。
搞得我想知道,这次降到28万出头的基础车,在国内市场会不会还火?我估计,除了狂热粉,他们可能更关心到底省了多少配置,是否值得买。
(这段先按下不表)
讲真,如果国内引进这款车,别说打脸了,感觉像在调侃自己。从配置到续航,到那些基础中的基础配置,完全没法跟国产同价位车打个平手。你就算便宜一两万,那配置差太多,除非你真只看价格不看体验。
我觉得,这一轮特斯拉的缩水其实反映出一个问题:在成本控制和市场扩张间,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或者说,特斯拉是不是也在认命:大幅度降配,变成消费低配版的战术?我还真想知道马斯克是不是也在苦思,这样做能不能带来更多销量。
现在的我,其实有点嫌麻烦。配置缩水、价格变低,可关键是用起来怎么样?这个,才是考验。
真想问一下:你觉得,消费者到底在看重什么?性价比?还是一股追品牌的冲动?
(这段留个悬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