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汽车圈保密协议弄得比金融圈还离谱?以前听说谁违了保密协议,赔个五万、十万,都觉得挺夸张了。现在直接一嗓子,五百万。今天你前脚还在想着汽车评测啥时候能早点出,后脚一不小心,评测人家就赔了半套房。这事要不值得琢磨琢磨?
我们普通人可能还觉得这离自己太远,反正不是自己赔。但别急,咱得想一个问题:为啥保密协议的赔偿金额现在越来越高了?这钱多到都不像正常企业干的事了。以往你写错个稿,泄露了点信息,顶多领导批评你。但现在不小心提前发了条新车消息,厂家就能让你赔到破产。
其实说白了,这事儿不是光钱的事,是权力的事,是谁有主导权的事。你注意看,车企之所以敢这么玩,一是觉得自己掌握着行业资源,二是觉得媒体离不开他们。媒体不签就没得玩,签了就得任车企安排。可这个世界,谁不是看谁不顺眼呢?这两年自媒体这么卷,核心搞点流量和爆点,结果成了免费给厂家宣传,还不敢说真话。这样下去,汽车媒体人就真成了“花钱买罪受”的一个职业了。
我们再想深一点,保密协议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为了保密的“那点小事”?我怎么觉得现在全成了“营销”,反而把本来需要保密的事情边缘化了。你想象一下,正经车企有点新技术、新车型,确实需要保密,但现在一张座椅、一个沙发、甚至个优惠券都要上保密协议。这不是装模作样,又不是秘密武器上前线。这些协议后来就变成了“硬性宣传手段”,一旦出了事故,立马全网都在讨论,就是这种热搜造势,流量蹭得比车还快。
问一句,谁监督这些保密协议的合理性?这协议里随便写个500万、1000万,难道就真的有法律公信力?我看也未必。大多数都是你情我愿,私下签一份。但真遇到问题,打官司也不一定输。最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赔偿金只是“故事”里的一部分,真金白银给没给,只有两边知道。外人都成了“吃瓜”的角色,浑然不觉自己变成免费的流量推动机。而厂家呢,就坐等“热搜出圈”。
你看陈震那个事,媒体人提前发了新车型视频,然后领克就发了律师函,让赔500万。普通人一听这数,吓得说话都结巴了。你真的以为厂家就冲着收500万?还不是为了造势,顺带给自己品牌倒一轮流量。厂家一看,“吓死我了,原来大家都在关心新车。”媒体一看,“完蛋了,我成热搜了。”网友一看,“这新车到底牛逼在哪?”全部的链路,最后都变成一个字——“流量”。这不是保密,这是变相营销。
再问一句,这种事谁来管?有关部门吗?好像没人在意,感觉只要双方愿意,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可你别以为这事没后果。一旦赔偿金额太离谱,反而让正常保密协议都失去公信力。以后有真事需要保密,大家都以为又是炒作,根本没人当真。厂家陷入信任危机,媒体也失去权威性,最后受害的反而是整个行业。
所以说,这事儿到底该不该有高额赔偿?我觉得吧,合理的保密协议当然没问题,但你动不动50万、500万、1000万,你是在干事业还是在搞诈骗?人家签协议是愿意合作,不是愿意当冤大头。你让一个评测人,赔你半辈子的积蓄,这谁还敢玩下去?要么大家以后都不签协议,反正你罚不起;要么大家都变成打工人,随时等着被宰割,这样谁还愿意创新?
还有人说这其实就是一场剧本,有厂家专门找媒体故意泄漏,然后再爆出赔偿金,顺带借机制造话题。你说这戏码是不是有点“鸡贼”?当然,咱不能妄下定论,但现实就越来越像了。你仔细看看这些个泄露事件,往往并没有伤害到品牌,反而人尽皆知,最后连没关注过这个品牌的人都去搜一搜,“这车是不是有点不一般?”这叫啥,变相广告。
说到底,车企和媒体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你玩保密协议,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但你要是用保密协议搞噱头,那就变成了自掏腰包买热搜。时间久了,谁还信你的保密协议?谁还尊重你的“创新”?一旦大家都玩虚的,最后行业只剩套路,没有真产品。
我觉得,保密协议本来是用来约束合作双方,确保信息不提前外泄,没毛病。但现在协议金额太夸张,成了比娱乐圈还夸张的网络事件,当代流量玩法。市场监管部门是不是该介入了?不是说厂家不能有合理需求,而是不能把协议变成营销工具,不能让协议金额脱离实际。如果没有第三方监督,这圈子迟早乱成锅粥。
话说回来,你问问自己,汽车圈这种事,迟早会蔓延到别的行业。只要发现巨额赔偿是制造流量的好招数,谁不学一手。以后你买个手机,点个外卖,分分钟都签协议,违约就要赔一个车库的钱。到时候全社会都成了“协议打工人”,只要犯点错,生活就变成“赔偿游戏”。这样一个社会,不是没道理,但绝对不是我们期望的样子。
还有一个问题,汽车圈本来应该靠产品说话,不是靠协议整活。你凭啥让用户相信你的“新座椅新材料”比别人牛?你要真有本事,让产品自己发光。你天天靠泄密营销活着,产品本身有啥实质提升么?普通消费者关心的是车到底值不值,安全、不安全,省油、不省油。不是关心你一份协议里藏多少套路。
我倒觉得,如果大家都开始怀疑保密协议是营销噱头,那说明行业已经到了“流量过剩”的地步。真东西没人再关心,假招数遍地都是,媒体也变成了“车企的免费水军”,用户最后只能用脚投票。谁信你的协议,谁就是真傻。
最后一句话:合同不是用来玩套路的,是双方合作的基石。如果厂家的心思在合同金额上,媒体的心思在流量上,用户的心思在场外吃瓜,这圈子早晚玩完。汽车圈要活下去,不靠协议,也不靠巨额赔偿,还是得靠真本事。协议有必要,但合同要合法;保密得需要,但赔偿得合理。谁敢先踏实干活,不玩虚的,谁最后才能笑到最后。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