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家车企如何在短短几年内从传统燃油车巨头快速转型为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最近,吉利汽车的一个大动作给出了答案——他们宣布计划全资收购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加速推进“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整合。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风浪中果断调整航向,把分散的船只重新编队,让整个舰队以更强大的姿态破浪前行。
一场“合体”背后的智慧
提到收购,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买买买”,但吉利这次的动作远不止这么简单。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吉利将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回购极氪剩余的34.3%股份。这个价格比极氪当时的收盘价高出13.6%,显示出吉利对极氪价值的认可和整合的决心。
为什么吉利要“花高价”让极氪成为全资子公司?说白了,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举个例子,以前极氪和吉利就像两个独立运营的团队,各自有研发、采购和销售体系,难免会有重复投入。合并后,双方可以共享技术平台(比如业内知名的浩瀚架构)、统一供应链,甚至整合售后网络。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极氪和领克两大品牌完成初步整合后,单车成本直接降低了20%,销量同比增长21%。这就像是把原本分散的拼图块拼在一起,瞬间提升了整体效率。
从“多生孩子”到“凝聚拳头”
其实,吉利早年也走过“多品牌扩张”的路子,旗下曾同时运营全球鹰、英伦、帝豪等品牌,但后来发现战线拉得太长反而削弱了竞争力。2014年,吉利首次提出“回归一个吉利”,砍掉了冗余品牌,集中资源打造精品。如今面对新能源浪潮,吉利又一次调整策略——与其让极氪、领克、银河等品牌各自为战,不如让它们组成“黄金三角”,分工协作。
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专攻高端市场;领克主打新能源性能车;吉利银河和“中国星”系列则覆盖大众消费群体。这种差异化的布局,既能避免内部“打架”,又能形成合力。比如极氪最新发布的猎装车007 GT和旗舰SUV 9X,就借助了吉利集团的全产业链优势,从研发到量产周期大幅缩短。
技术共享: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车企每年花在研发上的钱能堆成一座小山。但吉利这次整合玩了个“巧招”——把最核心的技术开放给所有子品牌。比如极氪的智能驾驶系统和浩瀚架构,未来吉利全系车型都能用。根据内部测算,这种共享能让研发效率提升30%,用户充电焦虑减少50%。
更实在的是采购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前极氪单独和供应商谈判,订单量小,议价空间有限;合并后,吉利集团统一采购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订单量直接翻了几倍,供应商自然愿意给更优惠的价格。吉利高管透露,光是采购环节一年就能省下几十亿元。这笔钱如果投入新技术研发,又能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一张“全球牌”背后的野心
收购极氪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国际化”。尽管极氪将从美股退市,但吉利明确表示“不会放弃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合作”。换句话说,这次私有化更像是“以退为进”——先集中资源把极氪的产品和技术打磨到极致,未来再以集团整体形象冲击全球市场。
这种策略早有端倪。极氪首款车型ZEEKR 001登陆欧洲时,凭借出色的性能和设计,直接卖到了宝马iX的价位区间,依然供不应求。而吉利计划在2025年推出的5款新车中,有4款是混动车型,明显瞄准了欧美市场对环保和续航的双重需求。正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中国版的特斯拉,而是世界的吉利。”
用户能从中得到什么?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吉利的整合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更好的车,更便宜的价格。技术共享意味着即使是十几万的吉利银河车型,也能用上极氪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功能;成本下降则让车企有更多空间让利给用户。今年一季度,吉利新能源车型销量暴涨135%,其中售价30万以上的极氪007成为爆款,证明市场对高性价比的高端产品接受度极高。
此外,售后体系的整合也让用户省心不少。以前极氪车主只能去专属门店保养,未来可能随便一家吉利4S店就能搞定,甚至连充电桩都能通用。这种“一站式服务”体验,正是新能源时代用户最看重的价值之一。
结尾: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吉利的这次整合,表面上看是资本的运作,实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卡位。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链、供应链、技术链的全面比拼。通过收购极氪,吉利不仅解决了资源分散的问题,更展示了中国车企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的野心。
回头再看,李书福当年那句“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的调侃,如今已被重新诠释——四个轮子承载的是创新与协作,而沙发则变成了智能座舱里更舒适的用户体验。这场整合,或许正是吉利通向“全球领先智能电动汽车集团”的关键一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