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海淀区一家4S店里,林女士试驾着一台增程式电动车。 她告诉记者:“选增程车主要是因为既能有纯电车的安静平顺,又不用担心跑长途没电。 没电了还能加油继续跑,心里踏实。 ” 像林女士这样的消费者正在成为增程式车型的消费主力。
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到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仍在延续,第一季度销量就达到38万辆,同比增幅超过90%。
增程式技术曾被一些业内人士调侃为“脱裤子放屁”,因为它的能量转换路径是“燃油→机械能→电能→动能”。 正是这种看似绕远路的设计,却精准击中了用户的两个核心痛点:一是想要纯电车的驾驶感受,二是摆脱续航焦虑。
“脱裤子放屁”的技术为何能翻红?
对于大多数每天通勤距离在50公里以内的城市用户来说,增程车完全可以当做纯电车来用。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用户中,纯电行驶里程占比超过65%,用电时长近90%。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时间,车辆都在以零排放、低噪音的纯电模式运行。 当你需要突然跨城出差或者节假日回老家时,加油的便利性又远远超过寻找充电桩。 目前市面上主流增程车的综合续航普遍超过1000公里,有些车型甚至突破2000公里大关。
热效率突破45%,增程器不再是“油老虎”
东风汽车推出的马赫1.5T增程器,热效率达到了45.18%。 热效率提升意味着更多的燃油能量被转化为电能,直接带来的就是油耗的降低。
如今新一代增程车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已经可以控制在4-5L/100km,接近插混车型的水平。
电池技术的进步也让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得到大幅提升。 几年前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普遍在100-200公里,现在很多车型已经突破400公里,并且支持4C超快充技术。 这意味着用户日常通勤可能几周才需要充一次电。
为什么消费者用钱包给增程投票?
根据市场调研,增程车用户中65%来自燃油车置换,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这些用户往往不具备固定的充电条件,又希望体验新能源车的科技感和低使用成本。 增程式电动车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价格也是关键因素。 相比同级别的纯电版本,增程版的售价往往更低。 以某品牌中型SUV为例,其增程版比纯电版便宜了约3万元。 对于预算敏感的用户来说,这无疑具有强大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驾驶体验的平滑过渡。 从燃油车转向增程车,用户几乎不需要适应期。 车辆启动时没有发动机噪音,加速时是电机直接的推力,这些都与纯电车无异。
只有在电池电量较低时,增程器才会启动,但优秀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让这种介入变得难以察觉。
技术路线之争背后的商业逻辑
插电混动技术确实在某些方面具有理论优势。 它包含了纯电、串联、并联和发动机直驱多种模式,在高速工况下通过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能量损失更少。 但插混技术的研发门槛要高得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指出,插电混动需要有很好的发动机,专用的混合动力发动机需要采用可变行程、废气增压等一系列新技术,结构更复杂,需要较强的造车经验和技术积累。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新造车势力更倾向于选择增程路线。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对于以城市通勤为主、偶尔长途出行的用户来说,增程车提供的纯电驾驶体验和无忧续航显然更具吸引力。 对于经常跑高速、追求极致能耗的用户,插混车型可能更合适。
市场的选择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
2024年前10个月,增程式电动车销量增幅达到97%,而纯电动车增速仅为20%。 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增程赛道,除了理想、问界、零跑等早期玩家,小鹏、蔚来等原本专注纯电的品牌也开始布局增程式车型。
消费者并不关心技术路线是否“先进”,他们在意的是产品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