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圈子可真热闹,谁还没被几个“懂王”测评忽悠过?点开一个汽车视频,前半段说得天花乱坠,后半段突然开始暗示某品牌“续航虚标”“品控拉胯”,再一看评论区,一堆小号齐刷刷带节奏——这套路,老粉都快背下来了。更离谱的是,有些账号专门挑新车发布、融资关键期冒出来泼脏水,话里话外就差直接说“打钱删帖”。这种风气再不管,咱消费者看个评测都得自带防诈APP。
好家伙,这回国家真出手了!工信部、网信办、公安部等六个部门联手甩出一记重拳,搞了个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说白了,就是给这帮靠黑稿、假测评、流量劫持吃饭的“黑嘴”们上紧箍咒。这可不是吓唬人,是正儿八经要动真格的。
这次整治,矛头直指三类“毒瘤”。第一类是靠造谣生事捞钱的。比如剪个AI生成的碰撞视频,编个“车主集体维权”的故事,再配上煽动性标题,哗啦啦流量就来了。还有那种拿“科普”当幌子,实则收钱办事的“商测结合”——你测车没问题,但一边收厂商好处,一边在竞品上市时猛踩刹车,这就叫“以测养商”,吃相太难看。最恶心的是利用主板机群控上百个账号,搞“网络水军”,把负面情绪炒成趋势,逼企业就范。这回通知里写得明明白白:查到就关号,还要顺藤摸瓜,揪出背后收钱的公关公司和花钱买黑稿的企业。
第二块是虚假宣传这块“遮羞布”。现在有些车企也学坏了,自己不干实事,反倒雇人吹自家“百公里加速2.9秒”(实际3.5),或者搞个“XX榜销量冠军”,数据来源谁也不知道。更有甚者,在展会上雇一堆“粉丝”围场子,制造“万人空巷”的假象。这些操作,以后平台都得管起来,还得加上“争议标签”,一键关联官方辟谣,让大伙一眼就能识破。
第三类是同行之间打“口水战”。高管亲自下场在社交平台阴阳怪气,说对手“技术落后五十年”;或者组织“饭圈”式攻击,动不动就举报、投诉,搞得整个行业乌烟瘴气。这次明确说了,恶意诋毁、拉踩引战,一律严查。
这波操作,不只是为了保护车企,更是为了咱们普通人的知情权。你想啊,买车是大事,结果满屏都是剧本和水军,你还敢信谁?平台也得担起责任,不能光想着流量,得把AI识别、投诉通道这些功能做扎实。行业协会也得站出来,别让劣币驱逐良币。
说到底,健康的舆论环境才是产业发展的氧气。这次六部门联手,算是给野蛮生长的汽车自媒体划了条红线。以后谁还想靠黑公关、假测评混饭吃,可得掂量掂量了。希望这阵风刮完,咱们能看到更多真实、客观的声音,而不是一场接一场的“流量闹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