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自达的CX-5,敢问大家最初听到这个名字,有没有点“这车真能行吗”的小疑问挂在心头?
怎么看都像一辆中规中矩的SUV,谈不上惊艳,也没啥流行话题的霸屏体质。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台貌不惊人的车型,竟然成了马自达的当家扭转局面之作。
故事背后的玄机,一个劲地叫人琢磨——马自达是怎么让CX-5从默默无闻,变成了车坛里被写进“逆袭教材”的范本?
真有点像一只睡狮子,突然间睁开了眼,就把周围所有对手都惊得打了个寒颤。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反转,肯定不是喝口鸡汤就能完成的,背后那点历史旧账,抽丝剥茧扒一扒,还真有点意思。
马自达,曾经也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上世纪那点儿青春风光,怎么就慢慢走向唯唯诺诺?
说好听点叫“转型”,不太好听的,就是生活所迫,被大股东福特扶着过日子十来年。
说白了,彼时的马自达,全程挂在福特这棵大树底下乘凉,技术平台、人事调配、一拍即合。
有“老大”背书,省心省事,但也整整把自己的个性按在了秋千上荡来荡去,没机会自己“发声唱戏”。
举个例子,马自达的CX-7,实打实就是福特Fusion底盘加一身日本“运动”的衣服。
动力倒是不差,2.3T拉起来还能给点推背感,不过整车从调性到定位,就像穿着西装的跑者——既不够商务,也称不上纯种运动。
销量嘛,说出来自己都嫌尴尬。
眼瞅着同级车一路高歌,CX-7忙半天,还是“群众演员”级别。
到这份儿上,大家其实都明白,没个自家DNA,什么车都跳不出千篇一律。
对,就是少了点灵魂。
直到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福特一看行情不好,赶紧把马自达股份甩卖套现,自顾自去救火。
马自达这才连滚带爬地“拿回主权”,口袋里多了一笔“分手费”,眼神都跟着亮堂起来。
就像分手了的中年人,连夜上头条,下定决心搞个自我焕新。
这年头,重新做人可不罕见,关键是转型要有“家伙事儿”。
马自达用这笔钱,光鲜起步,砸大钱研发新技术。
咱不靠别人,造自己那一套!很快,传说中的Skyactiv就此诞生。
什么是Skyactiv,说直白点,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和车身一起“减肥健身”,争口气把整个动力系统、燃油效率都提升两个台阶以上。
这技术,说少不算少,说多也没有那么玄乎,就是把能省的重量全部省了,把性能提拉到极限,顺带着还能把油耗压下去。
怎么做到的?
耗了七年时间,换了三茬总工程师,实验室里搅合不是一次两次才拉出一套体系。
把这些改进全都给CX-5上了身,这车堪比马自达“图腾”级新标杆,为啥这么说?
先从头说起——2011年东京车展,马自达端着CX-5新鲜亮相。
那阵子哦,大多数“老司机”心里都打鼓,这车行不行?
一来外观设计被称为Kodo“魂动”,号称充满动感,其实大家更在意,别光给我整造型,有啥硬货没有?
二来,动力嘛,早期CX-5只有一个2.0升机头,马力不算大,无数美国朋友看了直摇头,直呼“兔子都比它快”。
说真的,初代CX-5真没有人对它寄予厚望。
马自达赚不赚钱都难说,合资厂商(你别说,福特刚退场,许多配件还在用原来的货源体系)人心也飘忽。
可是,试驾之后,风向开始有点不一样。
“等一等,这怎么开起来不像一般家用SUV?”
方向盘一拧,底盘紧绷有力,车身支撑到位,高速变道稳得像喝温水——嘿,这不就是那种“人马合一”的操控感嘛!
老一批车主,大多喜欢“玩车”,一审重判,投票都站在CX-5这边。
只是动力差了一口气,油门踩到底,响应还是慢半拍。
马自达显然也早料到,出招果断。
很快,2.5升大排量版本上阵,动力刚刚好,油耗却依旧能保持节制。
事情就这么奇妙地转向了正面:
外观不再被嘲笑“日式死亡美学”,反而成了辨识度极高的新宠;
内饰做工提升,触感和质感全都跟上来。
重点是隔音比以前进步一大截,从大马路开到家门口也不觉得车外嘈杂。
这才打动了“居家派”和“上班族”们的心。
亮点不止于此,底盘调校、转向系统,看得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全都有升级。
不少车评人就说,和同级合资SUV比一比,CX-5尽管空间稍紧凑,但操控和安全感堪称小型车中的“狠角色”。
有测试数据佐证:CX-5在绕桩、紧急变线等极端情况的表现,还真能秒杀CR-V几条街。
再看刹车成绩,也够硬气,跑道距比对手短两三米。
说清楚点,用了点赛道技术,成效还真就出来了。
哪怕是后来第二代2017年上新,升级点主要在视觉细节和中控屏幕,但底盘调校并没有随大流一味柔化。
夸张点说,“越开越觉得有性格”。
细心的你可能发现,相较于老对手,本田CR-V一门心思想做家庭主妇,丰田RAV4准备用混动称霸燃油经济性。
那么马自达偏要折腾自己,造一台既能娱乐又能代步的“运动员”,外加一身精明的省油本领。
说到这儿,有人会问:新出的混动版会不会步RAV4的后尘,走大路货路线,丢掉初代的灵气和操控?
说不好。
新车增加了一套电池组,动力和节能拉了平衡,官方宣传一句“动力够用还省油”,听起来挺对路,但用户究竟接不接受,市面上还没形成统一说法。
不过,取消涡轮车型,纯靠自然吸气和混动,导致动力粉们嘟囔着“少点激情,多点日常”,这梗在论坛也是帖子不断。
马自达也不怕,你要是个“保养党”,会注意自吸和混动版保养便宜个20%出头,故障率没啥差别。
对了,生产线那边也暗中发力了。
新升级过的工厂,机器人焊接比重大大增加,故障率下来了,日产能翻上1.2万,库存水平维持得当。
数据这东西说不谎——库存周期23天,走货快如麻辣烫。
马自达曾被诟病质量不稳,这一回真是苦心经营。
再讲讲消费端的反馈。
车主论坛上,常年悬挂争议就一个:“悬挂调校到底该软还是硬?”
老司机们觉得二代比一代舒服多了,新手们反而觉得还是有点狠。
这是“运动血统”和家用舒适之间掰扯了十几年的矛盾,用脚投票的人越来越多——毕竟现在四驱版销量占比超六成。
虽然贵两万块,老用户们还是觉得舒服。
经销商反馈,买新CX-5的,有三分之一原本就是马自达老车主,剩下多是本田、丰田用户改投阵营,品牌黏性这不慢慢返来了?
2023年小改款,针对十来项细节再去做调优,比如刹车片变厚点了,空调滤芯升级,投诉率也真降下来。
数据显示,三年里投诉从2.1%掉到1.3%,多多少少算是“听劝改进”给力的最好佐证了。
这时候再看CX-5的市场表现,欧美市场因为政策和车身尺寸吃点亏,中日韩这边反而成了顶流,便是明证。
很多人没发现,马自达这波翻身仗,没有搞什么天王级别的广告和噱头,而是实打实从技术和品质一点一点抠细节,行业里这一招很老派,但偏偏最有效。
不过现在的大环境又变了,新能源、电动化是王道,混动CX-5明年就亮相了。
这事儿,能不能掀起新一轮浪花呢?
谁也不敢打包票。
大浪淘沙,卷一卷,就知道CX-5还能不能再次逆袭。
仔细琢磨,马自达其实是把“工匠精神”这张老底牌打到了极致。
不靠惊天动地的技术变革,也不靠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就是靠一股子“琢磨劲”,逮着每一处不足改不放松。
外界看似顺风顺水,实则每一步都走得胆战心惊,既怕失了收藏级的粉丝群,又担忧错过普通家庭的菜盘子。
你要问,为什么今年还能在换购市场大杀四方,真不是嘴皮子溜。
人家下了血本,把低调打磨做到极致。
或许你觉得现在的SUV市场群雄割据,CX-5小众得很。
但换个角度想,走自己的路、不被大盘带跑,也是一种本事,不是吗?
谁敢断定,下一轮趋势就不是小而精的“日系运动派”大绽光芒?
你怎么看?
你觉得用标新立异稳扎稳打的CX-5能否抗住新一轮电动大潮?
欢迎一起来聊聊你的观点——搅一搅这池平静的水,说不定就捞出来点新花样!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