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一个行业的巅峰可不是简单的事。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竞争,总能让人津津乐道。新能源车市场的领头羊比亚迪,一直拥有着令人艳羡的统治力。现在似乎有一家企业,正悄悄从传统赛道杀入新能源的战场,咬紧了比亚迪的后脚跟。这是谁?吉利汽车。这名前传统燃油车的大将,正一转战场,掀起一场全新的较量。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局面?翻开两家企业的历史,以及当下新能源车市场的格局,答案似乎并不复杂。
眼下的新能源车市场,用“百舸争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比亚迪始终保持一种“谁与争锋”的姿态,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从数据上看也是铁打的事实:比亚迪的插混车几乎一家独大,纯电市场也是绝对的重量级玩家。据传,今年比亚迪的纯电车销量甚至有望超过特斯拉,这也让它从国际到国内备受关注。而反观比亚迪背后的追赶者们,虽然有数不胜数的竞争者,但只有吉利可谓是最有希望闯入新能源强者之争的选手。
许多人可能会发出疑问,吉利为何能有如此底气?要知道,这家企业在燃油车领域早已是佼佼者。旗下几款经典车型如帝豪、博越,成功凭借性价比在人群中赢得了广泛的拥趸。而说到高端市场,吉利的“中国星”系列也是连连收获掌声,两款明星产品星瑞和星越L实现了“以国产硬刚合资”的目标,这种成就可不是随随便便说说而已。
传统燃油车的骄傲并没有让吉利停下脚步,反倒激励它向另一个方向迈进,那就是新能源车。新能源领域中,吉利的动作不可谓不快:通过极氪品牌锁定高端新能源目标客户;另推出专注中端市场的银河品牌。以银河品牌为例,其产品线可谓多点开花,无论是对标比亚迪海豚和海鸥的“星愿”,还是硬撼宋系列的星舰系列,每一款车型的“对标化策略”都清晰得仿佛在宣战。
有快就有慢。这种突然加速的节奏,也让吉利在新能源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阻力。尽管吉利新能源销量屡创新高,但产品线之间高、中端区分还不算特别明显,导致市场定位略显模糊;另外,与比亚迪相比,吉利在电池核心技术上的布局稍显被动,仍带有一些对外依赖的气质。这些短板虽不足以阻碍吉利继续前进,但却像暗流一样潜藏在未来发展的水面之下。
对比来比亚迪的优势显然更在于产业链的高度整合与布局。一家既能制造车身,又掌握以“刀片电池”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企业,自然很难被后来者轻易超越。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吉利更多选择了精准“对标”的方式,通过单个车型对抗来缓解整体技术差距的劣势。例如银河E5对标比亚迪的元PLUS、星舰系列“炮口对准”宋Pro和宋PLUS。这种策略不难理解,毕竟若论在单点循环赛上打一场漂亮的技术与销量争锋战,还是有不少机会取胜。
而市场携手的故事中,从来不会只有主角,一定还有观众。消费者在这一轮博弈中扮演了耐心观察的角色,用钱说话,选择谁就等于给予谁更多足以支撑未来的力量。数据显示,吉利新能源车近几月的销量虽还远逊于比亚迪,但它已经是国内车企中排名第二的新能源卖家。销量突破十万,这几乎等同于它跟比亚迪已然是“你一剑我一招”的状态。
两家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销量之间的角力,更是覆盖供应链、市场风格、技术积淀等全方位的碰撞。有人说,比亚迪在新能源路上耕耘多年,技术领先是其优势,而吉利背靠庞大的燃油车用户群体转型,具有深厚市场基础。谁更具胜算?这是一场耐力与爆发力并重的较量,短期内答案可能没有,但长期来似乎更像一次对品牌生命力的全方位审视。
回顾中国车企从过去的“借船出海”,到如今开启国产自信的局面,比亚迪与吉利这样的头部企业无疑是其中的最佳注解。说到比亚迪,人们总会提起其在新能源战略上的前瞻性布局;说到吉利,又怎能不提其在传统车市场打响的“性价比之役”。两者历程不同,风格迥异,却都在新能源市场上扎下了“脚跟”。
你知道有趣的一点吗?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的确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可一旦航向对头,这个迟来的早晨反而能迎来一场别样的风景。比亚迪和吉利在新能源的分野,就像国产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最新缩影。有人说,王传福(比亚迪掌舵者)押下了电池的重注同样,别人觉得吉利在广撒网中寻找轻船。有一天,这个故事可能会有胜负,但比胜负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传递出了中国汽车工业崭新气象。正所谓,前浪再大,后浪未必会败而不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