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即亏本,小米汽车每台亏4.5万,汽车行业的钱被谁赚了?

卖一辆车亏四万五,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做慈善,对吧?尤其是小米这种以性价比著称的公司,为什么还要坚持造车?更让人好奇的是,汽车行业的钱到底被谁赚走了?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生意经”,看看小米的亏损究竟是暂时阵痛,还是隐藏着更大的野心。

---

亏钱卖车?其实是小米的“长期主义”

2024年,小米汽车交出了一张“矛盾”的成绩单:全年卖出13.68万辆车,营收冲上321亿元,可最后算总账,竟然亏了62个亿。平均下来,每卖一辆SU7就得倒贴4.5万。乍一听,这简直是赔本赚吆喝,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背后的逻辑和小米卖手机、卖智能家居如出一辙——先烧钱铺路,等规模起来了再赚钱。

举个例子,当初小米手机刚推出时,硬件利润几乎贴着成本线,甚至被调侃“卖手机不赚钱,就是交个朋友”。但靠着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生态链产品,小米最终在软件和服务上赚得盆满钵满。现在造车也一样,雷军早就说过:“智能汽车是未来十年的风口。”前期建工厂、搞研发、布局供应链,这些投入就像播种,短期内看不到收成,但一旦市场站稳,成本摊平,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卖车即亏本,小米汽车每台亏4.5万,汽车行业的钱被谁赚了?-有驾

---

汽车行业的钱到底去哪了?

既然小米卖车亏钱,那汽车行业的利润到底被谁分走了?答案藏在三个关键环节里:供应链、核心技术和大规模生产。

以电池为例,一台电动车的成本中,电池能占到40%以上。小米SU7作为纯电车,用的可是宁德时代的高端电池,价格自然不菲。再比如智能驾驶系统,激光雷达、芯片、算法研发,每一项都得砸钱。这些核心技术的供应商,比如英伟达、华为、博世,早就通过技术壁垒赚走了行业大头。

卖车即亏本,小米汽车每台亏4.5万,汽车行业的钱被谁赚了?-有驾

另一个“吞金兽”是产能。小米常州工厂一期设计年产能15万辆,去年硬是通过优化生产线提升到18万辆,但面对30多万的订单,依然捉襟见肘。为了突破产能瓶颈,小米甚至在北京买了块地,准备扩建第二工厂。这些前期投入虽然烧钱,却是车企从“小作坊”升级为“大厂”的必经之路。

---

毛利率超特斯拉,小米的底气在哪?

别看小米汽车账面上亏钱,它的毛利率却高达18.5%,比特斯拉(2024年毛利率约17%)还高,更远超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这说明什么?小米造车不是不会赚钱,而是把钱花在了更长远的地方。

卖车即亏本,小米汽车每台亏4.5万,汽车行业的钱被谁赚了?-有驾

举个细节:小米SU7的智能座舱和手机互联功能,让用户可以无缝切换车载导航、音乐甚至空调设置。这种生态优势,让小米汽车即使定价亲民,也能靠软件服务和后续升级赚取附加值。反观传统车企,卖车基本靠硬件利润,而小米已经提前布局了“硬件+软件+服务”的盈利模式。

更重要的是,雷军把目标定在了2025年交付35万台车。按行业规律,电动车年销量突破30万台后,供应链议价能力会大幅提升,生产成本也会下降。到时候,每辆车的亏损可能从4.5万缩水到几千块,甚至扭亏为盈。

---

为什么蔚来小鹏更亏,却没人质疑?

卖车即亏本,小米汽车每台亏4.5万,汽车行业的钱被谁赚了?-有驾

很多人只盯着小米亏钱,却忽略了同行更惨烈的数据——2024年,蔚来每卖一辆车亏10多万,小鹏每辆亏3万多,而小米的亏损幅度已经在收窄(从上半年每辆亏6万降到全年4.5万)。

这背后的差距,恰恰体现了小米的“效率基因”。比如在工厂管理上,小米通过智能化改造,把产能利用率拉高到120%;在销售端,小米汽车的线上预订系统直接打通了手机用户数据,省去了大量渠道成本。甚至连广告费都不用多花,雷军一条微博就能让SU7 Ultra两小时拿下1万订单。

说白了,小米不是不会省钱,而是把省下来的钱用在了刀刃上。比如自研的超级电机、智能驾驶算法,这些技术一旦成熟,未来不仅能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还能对外输出赚钱。

---

卖车即亏本,小米汽车每台亏4.5万,汽车行业的钱被谁赚了?-有驾

亏钱不可怕,怕的是错过未来

回头看看,特斯拉早年也是连亏十几年,直到上海超级工厂投产才翻身;比亚迪更是熬了十几年,靠电池技术逆袭成全球新能源巨头。如今的小米汽车,走的是一条相似的路:烧钱抢市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最终盈利。

更何况,小米手里还有一张王牌——生态。想象一下,未来你的小米汽车不仅能和手机、扫地机器人联动,还能控制家里的空调、冰箱。这种体验对用户的黏性,绝不是单纯靠降价能换来的。

雷军曾说:“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做到全球前五。”这话听着夸张,但看看小米手机从零到全球前三只用了8年,或许就能理解他的底气。毕竟,敢亏钱的人,通常更清楚未来哪里能赚回来。

卖车即亏本,小米汽车每台亏4.5万,汽车行业的钱被谁赚了?-有驾

---

结语

汽车行业从来不是“快生意”,而是一场马拉松。短期亏损背后,是车企对技术、产能和生态的长期押注。小米每卖一辆车亏4.5万,看似在流血,实则在播种。等到规模效应爆发、成本摊平的那一天,今天的投入都会变成明天的护城河。

至于行业的钱被谁赚了?答案或许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规模优势,并且敢为未来买单的人。 而小米,正在成为其中之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