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快评丨网约车“空调费”引争议,考验平台精细化运营能力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陈白
“如需开空调扫码3元自动开启。”最近有江西南昌一网友称,自己乘坐网约车时被司机加收3元空调费,并称之为自愿消费。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从记者走访调查来看,收取空调费并非普遍现象。
不过也有司机反映称,因各个网约车平台竞争激烈,平台在推出“优惠券”、降低乘客乘车费用的同时,并未减少对司机的抽成。此举可能会导致有的网约车司机为多赚钱,向乘客索取“空调费”。也有司机称,网约车平台的高温补贴不足以覆盖开启空调的运营成本。
网约车司机加收“空调费”的理由并不陌生: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网约车平台补贴的杯水车薪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确实,开空调会显著影响车辆续航,而平台的高温补贴远不足以覆盖电费损耗和充电的时间成本。
回到行业整体来看,网约车在当年的价格大战之后,目前已经基本回归到了一个正常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利润有限、司机满肚子苦水、乘客饱受高温之苦,看起来网约车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零和博弈的困境之中。
但此题并非无解。
网约车行业的“空调费”争议,本质上是长期低价竞争模式下市场供需失衡的缩影。要真正解决“空调费”争议,需跳出“谁来买单”这样的思维定式,在规则设计上重构平台、司机与乘客的关系。
一直以来,平台经济模式容易陷入一种普遍的结构性困境:当平台坐享定价主导权与规则制定权,本应由其承担的成本压力与调和服务矛盾的责任,便悄然下沉,最终由链条末端的个体以冲突形式承担。而这些终末端的服务冲突,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平台类企业整体的生存环境。
因此,如何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之外,更多地顾及需求变化并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是平台类企业未来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从这起事件来看,当务之急其实是尽可能畅通乘客、平台和司机的沟通机制,毕竟,高温问题不只是南昌,各地都会面临。
而从中期来看,优化补贴政策,将高温补贴与司机实际运营成本挂钩,是平台经济在规则制定上可进一步探索之处。回到监管的视角来看,当前更重要的是督促平台公开抽成比例与补贴规则,杜绝“明降暗升”的变相收费。
此外,行业可探索“按需定价”的更为人性化的模式,例如在极端天气下允许司机通过平台系统申请浮动加价,而非私下收取费用,既保障司机权益,也避免乘客被“套路”。
在网约车的服务环节中,司机并非“可压缩成本”的工具,而是整个服务链条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透明的规则设计和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才能实现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回过头看,尽管市场竞争确实激烈,但这恰恰考验了平台的长期精细化运营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更能做好服务细节的网约车平台,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司机和消费者的信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