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公司的代步车送到4S店保养,发现如今的4S店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以前,车还没到门口,远远就有工作人员笑着迎出来。那时候他们还会主动打招呼,比如你好啊,今天领车吗?或者一会儿帮你安排一下。别说迎宾了,整个场景挺有家的感觉。进了门,人在售后区招呼我们,登记信息都很快,服务看着轻快,效率也高。
可现在呢?我一路走过去,除了门口有个小哥站岗,基本上没人理会我。进去说明来意后,还得等半天,才有个大姐把车辆登记下来。我心想:难不成是我这些年没有来,大家都变冷淡了?或者,是不是这几年利润压力太大,员工都变精简了?
休息区的变化更让我感叹。以前那种温馨的氛围,简直像个小咖啡厅,铺着软垫隔墙,还能点点小酒、水果。每桌都摆满了小面包、糖果、饼干,甚至还有绿植,绿得生机盎然。我们一边等车,一边能边喝边聊,感觉还挺舒服。
而现在?零食饮料统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反诈、保养知识的小贴士,摆在不显眼的角落。中午的免费午餐也取消了。记得以前的4S店,免费午餐算标配,谁都知道。你来了,也会被热情邀请吃顿饭,那份以客户为中心的感觉让我觉得挺有人情味。
总得承认,这些变化背后反映的,是行业的困境。业绩不好,利润压得很紧,连要点点细节都在节省。
我在手机里翻了下笔记,觉得大部分车企的销售额都在下滑,尤其去年,我估算平均每家店的销量可能少了20%,未必全靠汽车怎么卖出来的,是不是市场整体需求开始萎缩?我还琢磨过,4S店的利润大部分靠汽车销售和售后利润两块——但车辆销量下滑了,售后又被压缩,资金怎么收得回来?这也难怪他们撒手放弃了那些豪华感。
对比同价位或同类型的二手车修理,有的修理工告诉我:有些基础维修,比如换个刹车片、油能站这种,价格比几年前几乎多花了三成。原材料涨价,进口零件供应也不稳定,供应链压力更不用说。像我之前的朋友说:有时候你看价格表,感觉修理费都被吹成天价了。我猜测,这是不是就是行业的一个潜台词——难赚钱,靠渠道捡漏?
说到渠道,供应链那段,我其实没细想过会这么攸关行业命脉。你想啊,全球供应链出了问题,汽车零件缺货、涨价,厂家被逼得很紧,这直接反映在4S店身上。一款新车推迟交付,客户不满,口碑都受影响。反过来看,供应链的波动其实也是行业经营压力的放大镜。
这也让我想到一件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给车换油的票据,那次涨得厉害,整整贵了10块钱一升。百公里油耗大概8升,这意味着每次保养,油费就多出了80块左右。你说要光靠这个就能赚回来?大概不行,但能抹平利润的亏空。
我不禁疑惑,车主到底感受到了什么?买车的目的不同,有人追求开得快、漂亮,有人只关心省油、耐用。我认识个受访店员,他说:去年,很多客户都变得‘不那么挑剔’了,车子能跑就行,效果怎样都无所谓。我想,这是不是行业的一个信号?消费者变实用派,而厂商的创新空间也在变狭。
现在的4S店,像个老旧的店铺在逐渐拆迁,留下的只剩下基础的卖车、保养流水线。至于那些曾经人情味十足的服务细节,是不是早就被裁掉了?我也觉得有点难堪——毕竟,行业泡沫难免,要怎么让客户还愿意回头,不靠这种暖心手段,其实挺难的。
这让我掉了一次原来我这么关心他们的感慨。每次进店,我都在想:这些背后,藏着数字、成本、利润的角力。难道未来不可能只剩下一些只会机器人式服务的车站,把信息讲得死死实实,但根本没那个温度。
其实我挺想知道,客户们的心态到底变了多少?你身边朋友,敢不敢说,买车越来越看重预算而不是体验了?反正我看到的,似乎就像这个行业,正走在拆弹的路上。
话说回来,别忽视了那些还挺热情的修理工,他们也在努力,想办法在这个收紧的缝里存活。你觉得,他们未来还能靠什么拧回来点利润?还是说,技术升级,能变成新的救命稻草?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