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L9:三年的陪伴与回忆终将成为过去,一周内顺利卖出让我感慨万千,车虽易主但心中的牵挂难以磨灭
---
其实说实话,开始准备卖L9的时候,心里还挺复杂的。那车,不只是个代步工具,更像个移動的家。开到公司,回家路上,和朋友说起它,满满都是温情。记得有次朋友问我:你这车不能换个更高级点的车去啊?比如说那些豪华品牌?。我摇摇头,笑着说:这车机是真的不错,无缝连接家里、手机、微信,小孩玩上去也觉得热闹,换了车这样体验就没了。其实也不是还是假的舍不得,而是惯了。这M9一样的芯片控制,几乎能和人互动了,换到别的车上,反而没那么顺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过往的点点滴滴都很热闹。副驾驶每天载我上下班,后排还会偶尔放放书。最难的是——怎么说呢,真舍不得失去的,不只是车身,而是那种陪伴感。这种感觉,说白了就是和车一起走的三年,见证了我家里变化,也陪着我度过了一次次困难。试想,要是真的告别了,那个熟悉的一切该怎么接续?于是我心里暗想:还真想再多开几年。
也有不得已的时刻。爸妈的健康状况,让我开始考虑换个用车更加踏实的多功能SUV,想换个大点的,既方便老人,又能装点家用。换车这事情吧,从理性角度说,学到一点:三年折旧,按理车价可以打个8折算。理想L9新车落地价估算在70万左右,我卖了差不多36万。光靠心情放不下,但钱包也告诉我,亏不了太多。如果我一直开,估计的百公里成本,油电混合,也就两块钱左右,好像没啥区别。我试过算算,保值率大概在五年70%左右,感觉还挺实在。
说到这里就顺带发个小问,读者朋友们,你们身边有人换车是被逼出来的,还是心疼出来的?我遇到两个朋友:一个爱车到想死,他说打算再开个5年,转而挑一台新车,钱花得不心疼;另一个则是,实在嫌麻烦,车龄越长越觉得麻烦事多,也就干脆换了。这个心理价码其实挺关键,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真的舍得。我那兄弟就说:干嘛非得换高端?我开个十年不比你差?听得我呵呵,心想,这话虽老套,但也没有错。
回头说车商。我找了几家比较靠谱的,流程是真的顺畅。相比在某鱼上发广告,对方还不一定靠谱。你知道最倒胃口的是吗?有人打电话问:价格还谈不?我说:4个车价的程度吧,最后我们得方便点。他们直接回:我们也是拿市场价,还是要考虑点利润。我心里直接吐槽:你以为我傻呢?我也懂个流程,也知道大致行情。和车商合作的最大优势,是时间和交易的效率。没必要被那些压价的个人买家拉扯太久。特别是车况过关,没有事故和磕碰,市场认可还是很快的。
找个靠谱的车商,除了快,还能少点烦,从问价到验车、签字,大概一小时搞定,效率极高。这次我还特意刷了个空白单,查了下4S店大概的报价,每次都差不多在36万左右,心里有个底。然后他们开了单子,老实说,价格还行,没让我觉得被坑。这个价格,我觉得还可以接受,就是多年的感情不能用钱衡量——但必须得考虑现实。
(这段先按下不表)心里还是会琢磨:如果能给L9换个Mega,升级到高清的车载系统,体验点可能会更好。这种这么多年,才发现原来车机差不多也就那样感觉,真奇怪,明明都开惯了,突然感觉换个功能全的车会让自己更开心。可惜,理想的电池、芯片、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的,成本高,更新也快,硬件加软件的融合,像搭建一座房子,不能太省心。
我曾经也是想,能不能换辆更大的车,比如说大众的七座SUV。可是比拼起来,差别其实不大。低端的豪华车,起步价都得40多万,而我知道——同价位的车,真看不出有多大提升。如果只追求面子或者配置,容易陷入升级陷阱。比起那些标签很高,但用起来不惯的豪车,理想L9还是有啥说啥,平淡中带点实用。
我觉得最后还是得顺其自然。毕竟,开车人生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实我一直琢磨一个问题——我能换到啥车,也比这车强?用一句最土的说法:那种高追求,似乎还是理智的。换个角度想:也许我下一辆车,不是为了比现在的更炫耀,而是能更方便,更安心。
再者,换车的理由,说白了就是变。变多了,心境会变得丰富,或者反倒会变得麻木。像这次卖车,心里仿佛少了个依靠,但又多了点释然。曾经有人告诉我,车是人的第二个家。这话一半对,一半不对。真正动到心底的,是那份陪伴的温情,和日子里的点滴积累。我觉得,理想这个品牌,和我们的人生一样:走过风风雨雨,然后淡然面对,将来无论换成啥,我也会记得正是它陪我走过了这些平凡而珍贵的三年。
说到这,我倒想问问:你们心中那台理想或喜欢几时会离开?是无奈还是舍不得?也许,我们都在找那个值得告别的理由。
ब्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