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二练习遇毒舌教练,实际开车比模拟难,考前心态成关键

车里的空气总是比外面粘稠得多。天还没亮,训练场的水泥路已经起了雾气。湿气顺着我的裤腿往上爬,凉得像是在医院太平间蹲了一宿。说真的,每次上车前,总感觉后座蹲着个会挑毛病的鬼。实际上只有教练,虽然他的眼神比鬼更致命。没错,今天还是科二练习。

据说学车最怕遇上好脾气的教练,因为那意味着你在新手期能闯出的祸事,出了场地就要自己买单。而我的郝教练,钢牙铁嘴,一嗓子能把倒库线震直。他喜欢用一种近乎愤怒的爱,将理论里的安全距离,揉进你骨头里。“看那——右后视镜,⅓!左后视镜,½!库线30公分,记住没?车头别探出去,探出去你就成了炮弹!”

学车第一天,我还自信。这种自信,通常叫无知者无畏。模拟器的世界里,一切都像低幼积木拼图,点哪里升哪里,天塌下来都不会蹭着胎皮。可实车和模拟器,永远是两个物种的进化链,没仨代也串不到一块去。模拟器上“倒库”只要捏着鼠标点“下一步”,实际一上车,头脑里点位全成了随机抽题——下一秒倒库不入,教练“连珠炮”就轰响了。我倒怀疑他晚上是不是专门查过心理学教材,专治我们的手脑分离症状。

有人觉得,教练“毒舌”会让人自卑。现实是,被骂久了,心理防线越来越厚,练着练着人就“佛系”了。早上第一件事,不是想象压线翻车,而是本能地拿起毛巾,擦掉后视镜上的水珠。什么库线、点位、方向盘双拳间隔,脑子早已堆成杂货铺。每条长度单位,每个卡点,每一次打灯、松离合、挂挡,碎片一样砸进记忆仓库。每个动作还没消化完,考核内容又叠新花样。真希望我的神经元能像车上的刹车系统,一脚就卡死越界的杂念。

“稳住,别慌。”这句自我安慰有时候比任何咒语都管用。打火、踩离合、调座椅、对线,出门撞南墙。每当脸贴近侧窗,左后视镜里只剩教练那团移动的狮子头。我不是怕他骂,不过有谁愿意做一只每周都要被拷打三次的“活体测试品”?可对马路新手来说,这种反复羞辱,恰好是无声的自救。毕竟,谁都想以后在红绿灯面前,能稳稳把车停住而不是上演《速度与激情》乡村限定版。

科二五项,每一项都是算法谜题。倒库,侧方位,曲线行驶,直角转弯,坡道起步。理论都是老生常谈:“车速慢,离合稳。”实际上控离合就像弹钢琴,要手劲还要脚稳。脚后跟死贴踏板,脚掌下压,脚踝得放松,心跳却在吵翻天;坡道定点,教练总能掐准你最抖那一下,吼一嗓子:“脚松了!你歇会儿吧!”每次被吼完,我满嘴苦涩,脚心不自觉地出汗。

外人喜欢用“熟能生巧”这句包治百病。《卖油翁》倒油不用漏出来,我开车倒还是照样漏点神,今天忘了看左镜,明天又忘松手刹。教练常说,“没天赋,但也没关系,各种废柴最后都能拿证。”其实,能拿证的,都是被“虐”出来的心理素质选手。不是靠天分,是靠一次次错、一次次修正,把手脚的迟钝练成本能。和现实生活一样,没啥捷径,也没人能真帮你躲规矩,只是错得多了,怕错的心思就消了。失误在场地里都能“刷新记录”,场地外面一次失误就是事故数据里的新名字。

学车的无力感,让人对这个世界多了一点敬畏。现实里,大多数人,包括我,都带着某种“只差一步”的自信。科二现场,每错一次就是被现实教育了一次,“人算不如点位”,更不如离合抖。

眼看还有几天要上考场。有许多“前辈”会说:“考试跟训练一个样。”实际到了那天,我大概又会满脑子浆糊,听到考官一说“可以开始”,紧张得连呼吸都短一截,像被人像牙膏一样挤干思路。好在我已经习惯做心理师自我开解——要是过了,那自然人上加人;要是没过,也不过是在朋友圈多了一堆“心灵鸡汤”目标用户。

科二练习遇毒舌教练,实际开车比模拟难,考前心态成关键-有驾

有时候我怀疑,科二考试,并不只是筛选技术,更是一次关于自我掌控、压力适应的社会抽样实验。那些能熟练控离合、踩准点位的人,在以后生活中,大抵更能忍得住琐事、稳得住焦虑。至于我,做不到着急,只能慢慢熬。

你可能会问,学这些死板的“套路”,以后真能应付五花八门的实际路况?很遗憾,现实永远比考场复杂。可如果连这么标准化的“五步棋”都下不好,那上了路派命去赌概率,也只能祈祷旁边不是个比我还手生的主。黑色幽默到头也不过这样,科二训练场像极了人生,规则残酷、机会有限、反馈直接,每一次“熄火”,都是一记温柔提醒——活着,需要不断地自省和调整。

科二练习遇毒舌教练,实际开车比模拟难,考前心态成关键-有驾
科二练习遇毒舌教练,实际开车比模拟难,考前心态成关键-有驾

还有几天。考得过是运气也好,努力也罢。毕竟这一路学下来,骂声归骂声,手里的方向盘——终于不再是炸药包。有些东西学不会成精灵,但可以成为某种可控的“平庸技能”。

你认为,考科二,考得究竟是手脚,还是心态?如果车内那点零星自信和一堆技能包混在一起,你会先救哪个?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