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年头买车,仪式感能不能拉满,咱先不管那顶配电池咋整,有续航多远,是不是智能到让你差点怀疑人生,反正你发个自拍,朋友圈点赞数蹭蹭涨——这一刻你才是真正的主角。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所谓的“豪华”流程,有点像大家小时候参加过的那种升旗仪式,红毯铺着,花束堆着,人站一排,摄影师“咔咔”两下,就差没说“请您站这儿比个剪刀手”。
场面气派是气派了,可气氛嘛,说实话,有点像在公司年会上硬凑出来的热闹。
天南地北的交车仪式都复制粘贴,往往让人觉得是流水线上的另一个“产品”,而不是一段值得纪念的生活里程碑。
为什么交车会变成今天这么个焦点?
是不是大家都已经对所谓的“参数战”视觉疲劳了?
电池多大?续航多少?哪家不标榜自家智驾系统牛,结果真比起来,也就那点微差,消费者心里门儿清。
要想真正让粉丝心头一热,还得看品牌能不能把“人情味”拉回来。
真正刷屏的,往往不是冷冰冰的性能对比,而是那些触动人心的小瞬间。
这就是方程豹赢在起跑线上的“骚操作”。
你想想,在河南、湖北交车现场,王传福自己出马——不是摆拍,不是站在PPT前讲自家电机多厉害,是拿着钥匙,亲自挤在人群里,把车主的一副墨镜戴在脸上。
啧,气氛立马变了:不是总裁+用户,而是老王+兄弟,这一点点转换,感觉就不一样了。
很快,“墨镜老王”这四个字就火遍互联网。
“啊这,王总也玩套路?”
“送墨镜还能被翻牌?”
有人忍不住调侃:下次咱买方程豹,能不能送个帽子,王总戴上继续出圈?
你看,这种互动就是有点意思。
不是简单地“仪式感”,而是让每个车主都觉得自己在参与,一切都变得有温度。
有的人说,这波方程豹是在玩“用户运营”里的新牌局。
其实这背后的套路,还挺值得琢磨的。
先说比亚迪,大家都知道这家公司一向强调“工程师文化”。
啥意思?
就是说他们特别关注技术、产品,每个细节都要扣到极致,但说到“怎么跟用户打交道”,总觉得带点理工男的木讷。
你要感性?
好像没这个技能点。
但方程豹呢,明显不是一个只会攒参数的玩家。
它就是在补课——把“理性”往“情感”靠。
硬核的东西要有,但用户心里的那点小期待,谁也不能偷懒。
这次墨镜事件算是个很妙的示范。
不是那种“定制化互动”,而是随性之中又带着点儿安排感,说白了,用户送墨镜总裁戴墨镜,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就是朋友之间的小互动。
关键在于那种“你送,我接”,你发,我传,完了朋友圈、微博全线扩散。
再夸一句,这局不是在玩流量,是在玩情绪,玩参与感。
你会发现,很多新能源车企都卡在一个坎上:知道技术是个壁垒,研发投入跟不要钱似的狂砸,但一说要做用户关系,大多数就是发发福利、拉个群,搞个见面会,流程一套套。
谁在乎?
大家更在乎的是那种“感觉我真的被你当成了朋友”。
方程豹这次干的事情,乍看之下是偶然,其实是一种对“用户体验”领域的新探索。
你想想广告这玩意儿,品牌打出来了,人家钱花得多,但效果?
大街小巷的宣传,终究拼的是谁能拉得近用户的心。
方程豹作为“后起之秀”,本事有,但资本没那么多,砸钱不是个性。
既然不能跟一线豪华品牌一样铺天盖地投广告,干脆点,跳出硬广路线。
怎么做?
靠用户自己说话,靠一次次交车的“小高潮”。
让用户自愿变成品牌的“自来水”,自发传播,朋友圈一条热闹消息,胜过十条冷冷清清的硬广。
就是这么个逻辑,反而效果炸裂。
小动作?
其实是大布局。
再说这场交车活动里的细节。
你看王总现场,没摆架子。
不少用户在现场都能感受到一种“哥们儿式”的亲近。
有的说:我还真没见过有人把企业家做得这么接地气的。
有的就拿墨镜那一瞬间,调侃:这场面,如果不是首创,也肯定是最出圈的一次。
现场气氛有点像同学聚会。
车是主角,但人是气氛。
这种情感共鸣,其实是方程豹最大的突破。
它用了一套“软打法”把原本属于工程师圈的企业文化,很顺滑地用在了人情、情绪价值的经营上。
让大家不只关注你家车的秒数,更愿意关注你家车的“性格”和人设。
这里说下细节,很多人可能没注意:比亚迪在行业里技术强不强都懂,但说到品牌温度,之前可不是特别亮眼。
方程豹是新起的品牌,在这点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换句话说,不光交付硬货,还得交付情感。
就像你买个新手机,光拼参数没意思,看售后客服能不能陪着你聊“人生”,这才是用户记得住的地方。
随着这次活动传播出圈,“墨镜老王”的形象一下变成有点“网感”的CEO。
一句“谢谢你送的墨镜”,网友立马跟评论区里开起玩笑:“王总,下次要不要配副墨镜专供?”
这互动,不做作,也不套路,谁看谁都想拍手。
很快,这些自然流露的“烟火气”,成为推动品牌口碑的关键因素。
其实这种打法,国内那些老牌车企还真不常见,更多还是在高端品牌里有点影子,但高端的“仪式感”大多数是固化的流程、标准化包装,极少有这种“随性”和“反套路”的味儿。
咱们也该承认,是方程豹这次玩对了牌。
有网友直接总结:技术拼到头,情感才是下半场。
你要真把产品做成了朋友,大家自愿为你说话,这才是最强的传播力。
回头看看整个过程,这种交车仪式最聪明的点不在于有多花哨,而在于它把品牌和用户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
以前,你和汽车品牌之间像隔着一层玻璃,冷冰冰地买,冷冰冰地交付。
现在,大家有了交流,有了小互动。
哪怕只是送副墨镜,但气氛、体验、温度都会发生变化。
更现实的是,这种方式让方程豹多了口碑,更带来了品牌的“自来水”——用户愿意主动分享、主动点赞,甚至带点“粉圈文化”的味道。
这种情绪价值的输出,真不是靠烧广告就能砸出来的。
但说到这里,也不是说方程豹这路走得就绝对无敌,将来一定能持久。
毕竟,“烟火气”这种东西,要持续搞下去,考验的是团队能不能一直保持诚意,而不是一时炒作热度。
说不定过个两三年,用户见惯不怪,市场节奏一变,这招还管不管用都不一定。
但至少眼下,方程豹是给行业提了个醒:别老盯着参数卷,别老玩旧一套,要想抓住人心,得在“烟火气”和“策略感”之间来回切换。
买车不是TPS报告,不是算法盘子,不是智驾界面,是一群人决定你是“哪边的自己”。
这才是方程豹想表达的事。
谈点自己的看法,这种操作确实挺有借鉴意义。
不是每个品牌都能靠“总裁下场”完成转型,但谁都能在用户体验里多下一点功夫。
反正技术这碗饭大家都在抢,最后拼谁更懂用户、谁愿意为用户多聊几句,谁能在交付时来点出乎意料的小温暖,就能赢一票粉。
想想,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买N能车,根本不看发光的大屏,而是开回家还得先发个朋友圈、群聊里嘚瑟一波。
有情感才有共鸣,有共鸣才能有长久的品牌力。
方程豹把品牌从“冷板凳”搬到了“生活圈”,下一步就看还有没有后招。
但话还得说回来,这波风潮能不能长久,那还真得靠品牌能不能一直“懂事”,不是玩一两次就完事。
短期看,方程豹算立住了角色,长期来看,用户运营这一课,还得一直补。
那些还在拼参数的品牌,是不是该好好琢磨琢磨自己该怎么走下一步?
你怎么看“墨镜老王”这波操作?
你认不认可方程豹的用户运营新风格?
要是你是车主,会喜欢这种“老铁式交车”还是传统高冷派?
留言聊聊你自己的真实体验吧!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