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那片热土上,一场关于汽车未来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10 月 18 日,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的现场,八国语言交织的欢迎牌,像是一道道无声的宣言,宣告着这场盛会的国际范儿。
当主持人公布“超千人参会”这个数字时,我留意到后排几位远道而来的经销商,他们手中那份厚厚的资料册,正被销量数据填满。
前三季度,惊人的 2007768 辆!
增长率高达 14.5%!
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奇瑞品牌在全球市场强劲生命力的直观体现,是他们实力的一张闪亮名片。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车企在国际舞台上屡屡碰壁?
尹同跃,这位奇瑞的领航者,用他掷地有声的“第三句不客气”,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他坦承,在走访欧洲市场时,不少车企因为“水土不服”而折戟。
有的,只知道一味压低价格,结果呢?
质量投诉像雪崩一样袭来,口碑瞬间崩塌。
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出海姿态吗?
尹总敲击讲台的力度,传递着一种清醒的判断:真正的全球化,绝非价格的低廉可以实现,而是要建立在“质量可靠”和“创新驱动”这两大基石之上。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才能让一个品牌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脚跟。
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多年前,在一个 CKD(散件组装)项目中,质量工程师们看到那些有瑕疵的零件,竟然被修复后继续使用,那种心情,简直是锥心之痛。
而如今,尹总欣慰地说:“这种对品质的敬畏之心,正在觉醒。”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终于明白,比起一时的销量数字,过硬的质量才是品牌长青的根本;比起眼前的利润,持续的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未来。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堪比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再把目光投向会场外的体验区,那里早已被人群团团围住。
那款即将上市的纵横 G700,这款充满硬派越野气息的 SUV,竟然完成了“新能源越野车横渡长江”的壮举!
这简直是汽车史上的一个奇迹!
工程师们现场拆解的核心技术,像是在揭示一个秘密:IP68 级的防水电池组,3000N 的强劲推进器…
…
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技术,让“水陆双栖”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你敢相信吗?
一辆车,既能在陆地上驰骋,也能在水中畅游!
这不正是我们对探索未知、征服自然的渴望的最好回应?
而会场内部,更是科技的盛宴。
奇瑞一口气发布了十余项重磅技术,每一项都足以让人怦然心动。
“鲲鹏动力”系统,搭载的这台天擎发动机,热效率高达 48%!
这简直是在挑战燃油经济性的极限,将混动车的油耗直接拉入了“1 时代”!
要知道,这比行业平均水平还要高出整整 3 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加一箱油,能比别人跑得更远,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对精打细算的最好诠释。
“犀牛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达到了 310wh/kg,并且支持 6C 超级快充。
更令人期待的是,到 2027 年,固态电池就将正式投入量产验证。
这电池技术的迭代速度,简直是坐上了火箭!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动车续航焦虑,将成为历史的尘埃。
而“猎鹰智驾”系统,那颗拥有 16000PFlops 算力的“天穹智算中心”,更是为 2026 年 L4 级自动驾驶 RoboCar 的落地铺平了道路。
想象一下,未来的出行,你可以完全解放双手,在车里处理工作、享受娱乐,甚至小憩片刻。
这种“解放人类双手”的科技进步,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奇瑞的创新,并非孤军奋战。
他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创新生态系统”。
内部,300 多个“瑶光实验室”在攻坚克难,外部,联合了 100 多所高校,通过“开阳创新中心”发掘了 4000 多个前沿项目。
这种“内外循环”的模式,让全球 5 万名顶尖的院士和工程师,成为了奇瑞的“编外智囊”,他们 24 小时不间断地为奇瑞的技术突破贡献智慧。
其中,“开阳实验室”的激励机制,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项目成功了,就有股权奖励;即使失败了,奇瑞也承担损失,并提供“车马费”。
技术负责人高新华解释说:“这不是烧钱,这是在为未来下注!”
这种对创新的宽容和对人才的尊重,催生出了诸如 EMB 电子机械制动技术这样的突破。
这项技术,能将制动距离缩短近 5 米,这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用科技守护生命的态度吗?
回望奇瑞前三季度的成绩单,五个关键的突破点,如五颗闪耀的明星,照亮了品牌发展的道路。
新能源销量高达 587545 辆,77.1% 的增速,让他们稳居行业前五。
这表明,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已经进入快车道。
出口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936428 辆,尤其是欧洲市场的同比增长超过 2 倍,这简直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成功登陆港交所,更是为奇瑞开启了资本运作的新篇章,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1772 万的全球用户,遍布 120 个国家,这庞大的用户群体,是奇瑞品牌最坚实的后盾。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实践更是入选了国家级案例,这说明奇瑞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肩负起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正如海外事业部负责人所言:“平均每 25 秒,就有一辆奇瑞车驶向海外。”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带出去的,不仅仅是车辆,更是奇瑞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和严苛的安全标准。
这是一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华,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场芜湖的创新盛会,绝不仅仅是一场发布会,它更像是一次对行业规则的重新定义,一次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深度探索。
尹同跃的那句“不客气”,是对过去所有挑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庄严承诺。
作为一名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深信,奇瑞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加速驶向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心舞台。
这股来自芜湖的创新浪潮,必将席卷全球,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