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朋友的手机都被一条消息给刷屏了,标题起得特别抓人眼球,说的是美国一个挺权威的机构叫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发布了最新的车辆安全数据。
这数据里有个结论,简直就像平地一声雷,炸得大家议论纷纷:说是开SUV,出车祸时的死亡率竟然比开轿车低了整整一倍!
具体数字是,每百万辆注册的中型SUV,车祸死亡人数是28人;而同级别的轿车呢,这个数字是62人。
这么一对比,差距确实有点吓人。
一时间,“买SUV更保命”这句话就跟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的购车清单里。
很多原本还在纠结选个大块头还是选个小灵巧的朋友,瞬间感觉找到了标准答案。
可是,咱们静下心来琢磨琢磨,这个世界上真有这么简单的好事吗?
单凭一个数据,就能给一类车型贴上“安全”的标签?
当我们被这种“死亡率减半”的巨大诱惑冲昏头脑时,是不是也该冷静一下,探究一下这光鲜数据背后,到底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前提呢?
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数据优势到底是怎么来的。
说白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基于物理规则的“不公平竞赛”。
您想象一个场景,一辆重达两吨的SUV和一辆一点五吨的轿车迎头相撞。
这就像是一个重量级拳击手和一个轻量级选手站在了同一个拳台上,结果可想而知。
在碰撞发生的那一瞬间,物理定律是唯一的主宰。
SUV多出来的那几百公斤重量,会转化成巨大的动能,毫不留情地传递给对方。
轿车就像是被迫接下了大部分冲击力,它车头的吸能溃缩区得拼了命地工作,来吸收这股额外的能量。
这么一来,能量一旦超出了设计极限,就很容易导致驾驶舱发生变形,车里的人自然就更危险了。
所以,SUV在两车对撞中的低死亡率,其实是建立在把更多危险转移给了对方的基础上的。
除了重量,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因素,就是高度。
这可不是简单地“坐得高、看得远”那么回事。
在碰撞事故里,高度差往往是致命的。
一般来说,轿车的防撞梁设计得比较低,是用来和同等高度的车辆发生碰撞时,起到保护作用的。
可当它遇到SUV时,情况就完全变了。
轿车的防撞梁很可能只撞到了SUV的轮胎或者保险杠下沿,根本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SUV那又高又硬的车头,就像一把大锤,直接越过了轿车的“防线”,砸在了轿车相对脆弱的发动机盖上,甚至直接冲击A柱和前挡风玻璃。
这种碰撞形式,行话叫“钻撞”,对轿车里的人来说,尤其是头部,是极度危险的。
所以说,IIHS数据里SUV的“安全”,有相当一部分是这种“以大欺小、以高打低”换来的,它是在特定碰撞场景下,通过牺牲对方的安全性来保护自己的。
那么,是不是说轿车就只能任人宰割,毫无还手之力了呢?
当然不是。
如果说SUV的优势在于被动挨撞时的“硬扛”,那轿车的优势就体现在主动躲避危险的“灵活”上。
这就要说到一个老生常谈但至关重要的概念:重心。
轿车天生重心就低,这让它在行驶时像贴在地面上一样,稳定性非常好。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刹车。
在用同样品牌的轮胎、同样级别的刹车系统的情况下,轿车的刹车距离通常会比同平台的SUV短10%到15%。
您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两三米,在高速上紧急刹车的时候,这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前面有突发状况,轿车一脚刹车可能就稳稳停住了,而SUV可能就因为多出来的那点刹车距离,直接追尾撞了上去。
再比如,在需要紧急变道躲避障碍物的时候,轿车和SUV的差别就更明显了。
在专业的“麋鹿测试”里,轿车能以较高的速度稳定地完成变道动作,车身姿态控制得很好。
而SUV因为重心高,在同样的速度下做同样的动作,车身就会出现剧烈的摇摆和侧倾,感觉随时都要翻车一样,失控的风险要大得多。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便现在绝大多数SUV都标配了电子稳定系统(ESP),它的翻车事故率依然是轿车的三倍左右。
要是换成没有ESP的老款SUV,这个差距更是能达到惊人的九倍。
所以您看,当危险突然降临,考验车辆极限操控性能的时候,反而是重心低的轿车,能给驾驶员更多信心和机会去化险为夷。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SUV的高视野带来的一种“虚假安全感”。
坐在SUV高高的驾驶座上,视野开阔,确实会让人感觉一切尽在掌握。
但这种感觉有时候是会骗人的。
IIHS的研究就发现,开SUV的人,超速的概率比开轿车的人要高出不少。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会让人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开的是一辆“装甲车”,很稳,很安全,不自觉地就把车速提上去了,尤其是在过弯的时候,总有一种“这车肯定没问题”的迷之自信。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正是因为重心高,SUV的物理极限其实比轿车来得更早。
你感觉还游刃有余,可能车轮的抓地力已经快到极限了。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旦真的发生了SUV最怕的侧翻事故,那高大的车身和重量反而成了致命的负担。
统计显示,在单车侧翻事故中,SUV车内人员的死亡率,竟然比轿车还要高出四成。
当车辆在高速下失控翻滚时,沉重的车身反复砸向地面,再结实的A、B、C柱也扛不住。
当然,说了这么多,也不是要否定SUV。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过去由物理特性决定的“先天不足”,正在被科技的力量一点点抹平。
比如,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全面普及,就像给SUV装上了一个“平衡大脑”,极大地降低了侧翻的风险,它的作用比单纯给车增重几百公斤还要有效。
更让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的是,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在汽车安全领域已经实现了惊人的逆袭。
过去那种“国产车皮薄不安全”的老黄历,早就该翻过去了。
现在,您去看我们主流的国产品牌,比如长城、吉利、比亚迪、还有新势力里的蔚来、理想等等,在车身用料上都非常舍得下本钱。
高强度钢、热成型钢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打造出的“笼式车身”坚固无比,在国内外最严苛的碰撞测试里,都能拿到顶级的成绩,硬碰硬地跟老牌合资甚至豪华品牌较量,也一点不虚。
而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是中国在智能化领域的领先。
当传统汽车安全还在纠结碰撞发生后如何保护人的时候,我们以华为、小鹏等为代表的智能驾驶技术,已经把安全防线大大提前了。
它们通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和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一个超越人眼的感知系统,能看得更远、更广,能提前预判到从路边突然窜出的行人或电动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鬼探头”,并且比人类驾驶员反应更快地采取制动措施。
这种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的理念转变,从根本上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也完美地弥补了SUV因为车身大而带来的视野盲区和操控上的一些短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