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造车的企业,怎么突然把一个城市给“包圆”了?

长城汽车在保定这摊事,真不是“副业玩大了”,而是活生生把自己的主业给拆开揉碎了,硬生生搞成了个大生态。

换句话说,这不是简单地“地产企业跨界造车”,而是“汽车厂把城市当成底盘来造”。

你品,你细品,现在中国有几家企业敢这么干?

先问个问题: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到底最缺啥?

是技术吗?

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有驾

是市场吗?

还是那点可怜的利润?

其实都不是。

最缺的,是到底有几个企业愿意花心思、下血本地把根扎下去,把“人、产业、城市”这仨事儿真正捏到一起。

毕竟,大部分企业都忙着“逐利”,恨不得明天就上市敲钟。

可长城玩的是啥?

是“熬”。

是真正熬成一锅老汤,把每一滴都煮透。

你说这疯狂不疯狂?

可再看,又稳得出奇。

咱们回头想想,三线小城保定,在二十年前啥样?

荒地一片,工厂门口坑坑洼洼,年轻人来都不愿意久留。

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有驾

那时候,谁会觉得在这能干出点名堂来?

可偏偏长城汽车就来了,而且不是来试试水的,是直接扎堆儿。

为了把人拢住,光靠开通勤车有啥用?

你累死累活上下班,生活一团糟,谁愿意在这待?

于是人家自掏腰包盖房,搞“员工家园”,盖得不比商品房差,让员工先把心安下来。

这句话听着很简单,其实是懂得“先安人,后图事”的道理。

你见过几个企业真舍得这么干?

孩子上学怎么办?

市场上幼儿园一堆,但能让员工真正省心的有几个?

企业自己出钱搞教育集团,从娃娃抓起,一路托管到高中,不光培养孩子,还帮家长省心省力。

这么一来,员工琢磨啥?

不用担心孩子没人管,回家不用为了辅导作业发愁,把所有精力都能放在工作上。

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有驾

这种“闭环”,说白了就是替员工把后顾之忧全包了。

你说这是不是比给高工资更能留住人?

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得有诗和远方。

你天天上班下班,偶尔逛逛商场总行吧?

人家长城就更直接,扔出150亿,搞了个“爱情城”,全国首个汽车主题商场,三十多家车企一起搅和,吃喝玩乐一条龙。

这不光是让员工生活便利,更是把“汽车主业”融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甚至连逛商场都能顺便看车,谁还说汽车厂只会造车?

再说科研,咱都知道,实验室是个吞钱的黑洞。

可长城偏偏不怕烧钱,安全碰撞实验室、燃料电池中心、环境风洞,一项项全整出来,动辄好几个亿。

别的厂贪便宜,外面测测就行了,长城非得自己全流程来一遍。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明白:核心技术,绝不靠别人。

只有自己挖坑填坑,才能不被卡脖子。

你说这是傻?

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有驾

其实是深知“危机感”三个字怎么写。

反观现在很多车厂,壳子好看,底盘拿来主义,三电拼拼凑凑。

其实说白了就是“组装厂”,热闹是热闹,但真有风浪时,最先倒下的就是他们。

而长城呢?

再难也要全链路自研,哪怕短期亏钱,也不能把命脉交到别人手里。

你说这是不是“慢工出细活”?

中国现在缺的,正是愿意慢下来的企业。

说到底,长城看似啥都造,其实都没离开主航道。

你看他盖房、办学、做商场,都是围着造车转。

员工都在这住、孩子都在这学,消费、娱乐、工作全在一片地儿,人才流动效率比别的地儿高得多。

甚至你跳槽也不舍得走,家都安在这了,孩子也适应了,干嘛要折腾?

这才是企业和员工的“共生关系”。

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有驾

你说现在社会,哪个地方还能这么形成“共同体”?

很多人看热闹,觉得长城是“多元化”,其实这叫“全链路护城河”。

你碰巧遇上对手断供、海外技术卡脖子,他能自己把缺的补上,别人只能干瞪眼。

说白了,这是真正的底气,是企业“活得长”的基础。

你看那些国外老牌汽车城,什么底特律之于福特,斯图加特之于奔驰,不都是企业和城市“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早晚也得有这样的企业和城市。

现在,长城和保定,正好走在了这个路上。

说到这,咱不能不提政府。

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这事儿也很难成。

保定为长城开了多少绿灯?

不光是土地、政策,还有各种基础设施跟着走。

企业创造税收、就业,城市反过来再支持产业升级,形成正循环。

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有驾

这才叫“三赢”。

但这事儿难在哪?

难在企业肯不肯主动下场,不光想着赚快钱,而是和城市一起熬长线。

多数企业宁可花心思去一线城市抢人、抢机会,很少有人敢在三线城市扎根。

长城敢这么做,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有人会问,这么大投入,值不值?

你看现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企业多了去了,今天搞点新零售,明天搞AI,后天又说要元宇宙。

可你真细看,有几个能把主业做厚、做深的?

企业想长远,拼的不是一两年盈利,而是几十年之后还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要真说“长期主义”,长城的做法算得上教科书级别。

你等着看,等到行业洗牌、外部环境巨变,谁是最后活下来的?

肯定是那些从员工到产业链到城市都捏成一块儿的。

再说人才。

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有驾

你现在招个人,除了工资高,还得看有没有房、有没有学位,有没有生活圈。

长城的思路很巧妙:不是光给你高薪,而是把你的生活全包了。

你工作有盼头,生活有保障,孩子有学上,家人有依靠。

这种“软留人”比硬拉人强多了。

也别小看这种模式,等到年轻人扎根下来,企业的稳定性高了,创新和研发才有后劲。

你看国外那些工业强市,不也都是跟企业捆在一块成长起来的吗?

说到这,还得问一句:这样的企业多吗?

答案其实很残酷——太少了。

大部分中国企业,习惯了“赚快钱,重资产轻人”。

你想让他们为员工、为产业链、为城市“织网”,他们怕不是头一天就跑路了。

可如果都只盯着短线,那中国制造业真能走多远?

长城的逻辑,不光是“熬”,更是“守”。

长城造车做房产,还能研发新技术-有驾

守得住人、守得住产业、守得住创新。

这才是中国企业该有的样子。

未来的全球竞争,拼的不是一时的爆款,不是谁先搞个大新闻,而是看谁能熬得最久、扎得最深。

等风停了,留在沙滩上的,肯定是那些慢慢种竹子的企业。

你看长城像不像那根三年不冒头、四年蹿九米的竹子?

外人都看不明白这三年在干嘛,到了最后一刻才明白,原来基础都打在地下了。

你说,这样的企业会被轻易打垮吗?

现在全中国都在讲产业升级,都在抢人才,大家都想要“新质生产力”。

但真正能留下人才、把产业链做深的地方,凤毛麟角。

你别看保定不起眼,能和长城一起熬出个新范式,已经很牛了。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在于你怎么看。

如果你还在盯着房地产涨跌、车市销量的新闻,可能永远看不到企业和城市的“深度绑定”到底多值钱。

最后给大伙留个思考:当所有人都在追风口、讲概念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有人愿意为“长线”埋头苦干?

等到这拨风头过去,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我觉得答案很简单——长城这种“看起来疯,实则稳”的企业,未来一定是最硬的底气。

中国不缺会跑的企业,缺的是愿意扎根、肯为人、肯为城市“打地基”的那些。

你要说什么叫中国企业应该有的样子?

我觉得,这才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