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把手安全标准迎来重大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公告,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公开征求意见。此次标准修订聚焦车辆碰撞、起火等极端事故场景下的乘员逃生需求,重点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等新型设计建立安全规范,标志着我国汽车被动安全体系进入精细化管控阶段。
四大核心安全指标明确技术方向
根据征求意见稿,新标准将从四个维度强化车门系统安全性能:首先要求车门外把手在碰撞、断电等事故中保持机械式开启功能,确保救援通道畅通;其次规定翻滚、坠落等场景下需防止门把手误触发,降低乘员跌落风险;第三明确隐藏式内把手必须设置荧光标识或触觉反馈装置,保证紧急状态下可识别性;最后对门把手结构强度提出量化指标,要求承受特定冲击力后仍能正常运作。
行业面临安全与设计的双重考验
当前隐藏式门把手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主流配置,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品牌全系车型均采用该设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配备隐藏式门把手的在售车型占比已达37%,较2020年提升26个百分点。但近年来多起事故暴露出安全隐患:2022年郑州暴雨中某新能源车因电路短路导致门把手失效,2023年杭州某碰撞事故因门把手弹出受阻延误救援。
新标准草案特别强调双保险设计原则,要求车企必须为电子门把手配置机械应急装置。某自主品牌工程师透露:现行产品普遍采用按压式机械开关,但存在操作隐蔽、力度要求高等问题,改进方案可能涉及结构重新设计。
消费者安全认知亟待提升
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显示,约65%车主不清楚隐藏式门把手的应急开启方式。在模拟实验中,仅有23%参与者在30秒内成功打开断电状态下的隐藏式车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指出:新标准实施后,车企需在用户手册中增加专项说明,并在销售环节进行安全演示。
行业转型阵痛与机遇并存
标准修订引发产业链连锁反应,多家零部件供应商证实已启动新型门把手研发。浙江某门锁企业负责人表示:带夜光标识的隐藏式把手模具成本将增加15%,但安全冗余设计可提升产品溢价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新规预留12-18个月过渡期,现有在售车型可通过加装应急标识贴等方式满足基础要求。
全球标准接轨加速技术迭代
我国此次标准修订与欧美法规形成呼应,美国NHTSA早在2021年就要求电子门把手必须配备机械解锁装置,欧盟2023年实施的GSR3法规同样强调紧急逃生功能。德国TÜV检测报告显示,满足新国标的门把手系统在侧面碰撞测试中,车门开启成功率可由78%提升至94%。
随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24年8月25日临近,行业普遍预期新标准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实施。这将成为继儿童锁强制标准后,我国在汽车被动安全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推动汽车工业向安全优先的设计理念持续进化。
2025年5月9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