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北京的朋友聊车,发现一个挺普遍的感觉:一开暖风,油耗就蹭蹭往上窜。说真的,我起初也这么觉得,甚至小心翼翼地尽量不开暖风,结果冬天车内像冰窖一样,简直受罪。后来跟修理厂老李闲聊,他一脸无奈地说:开暖风本身不耗油,关键是用法不对,车子冷的时候你急着开,发动机得多干活,那油耗自然就上去了。我心里一激灵,这智商税又被收了多少次?
先说说发动机刚启动这档子事。你车停了一晚上,发动机水温基本是冰点吧,这时候马上开暖风就好比用开水泡茶前没等水烧开——水温没起来,暖风吹出来的空气也就是凉飕飕的。更别说发动机得多费力气给水加温,怠速转不够费油那是没道理的,这点很多人没意识到。我问老李,有人能等3-5分钟再开暖风吗?他说:太少了,尤其城市堵车,谁忍得住?我心里暗自嘀咕,也时间紧任务重,但不管咋样,真开着车先让水温稍微暖一暖,效果明显。
温度设置我本人也踩过坑。记得上回自己家那辆紧凑型SUV,冬天开车惯性把温度调到最高,风量也开满,想着快点热起来。结果车内温度嗖嗖上去,憋得人慌得不行,忍不住开了一条缝窗户换气,排风口声音也比平时大不少。那会儿我就纳闷,车辆的鼓风机电机是不是耗电多了?查了下资料,鼓风机风量提高一半,电流大致上升20%-30%(估算值),这部分电由发动机带动的发电机供应,间接增加了发动机负担,从而推高油耗。换言之,风量过大会让油耗慢慢升。
后来我学了个套路,先大风量吹,迅速帮车内升温,暖和后调到中低风量保持空气流通和温度,不用像烧火一样猛烈吹。温度保持在22到25摄氏度之间,那温度人感觉最舒适,也不至于闷得心慌。
内外循环这道坑我也踩了。刚开始开暖风,为了快点暖和,内循环是首选。内循环能让车内空气循环利用,热量更快聚集,但是老李说:长时间内循环,空调蒸发箱容易积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异味堆积,对身体不友好。我自嘲地想,我那次长途,内循环开了一路,下来后头晕还以为是风吹着。建议是温度稳定后每隔3-5分钟切换到外循环透透气,清新空气进来,车里不憋屈。
还有个经常被忽略的点是出风口方向。热空气自然会上升,很多人出风口调得朝下,以为热风能直接吹腿暖和,其实那是慢动作。热空气下沉慢,待整车均匀暖和要等更长时间。相反,把出风口调向车顶或者平行方向,热空气顺势扩散,车厢整体更快达到舒适温度。想象一下刚坐进去的冷车,热空气像个隐形的小火炉在你头顶漂浮,暖意比脚底先感受到多半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老李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停车前1-2分钟关闭暖风开关。这点看似无关紧要,但其实是为了利用发动机最后的余热,让车内温度保持一段时间,避免刚停下暖风就停,温度骤降。惯开着暖风熄火,新一轮启动时,发动机和鼓风机又得多干活,自然油耗高些。停车前提前关暖风,不仅节油,还能减少冷启动时发动机负担。
暖气系统本质是废热回收利用,能省油要靠科学用法,而非盲目提高车内温度或开启功率。真遇到油耗蹭蹭往上涨时,不妨反思自己暖风用得对不对。写这儿,我心里又嘀咕:有些老司机朋友即使知道这些讲究,还是嫌麻烦,冬天不愿意多动手调节;而一些新手又恰恰被车商和网上撂下了哪些马上全开暖风保暖又省油的言论,结果反而糊涂涨油耗。大家有没有什么更接地气的好办法?或者你惯冬天怎么控制车内温度,欢迎交流。
顺便猜测一条,没细想过:各种车型暖风系统布局不同,像后驱车和前驱车,发动机位置一前一后,热泵和循环设计差异大,油耗实际影响可能也有细微差异(虽然估计很小)。有没有发烧友愿意做个样本实测?
哎,说着说着,还得提一嘴,冬天使用暖风,空调滤芯和冷凝管细节也得注意,如果堵了不干净,供暖效率会打折扣,继而导致暖气开更大风量和温度,油耗就悲剧了。下回得提醒大家多关注滤芯状况,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有位朋友买了台某合资紧凑SUV,起初冬天暖气慢得出奇,他问销售,结果销售回的一句正常现象,心想这回搁这地儿我也信了?然后找了修理工人换了节温器,暖气立马灵了。这个事儿,想想倒是挺常见的——供应链偶尔零件品质控不过关,用户层面就苦了。所以,车企技术再先进,终究得靠一线工人和配件质量撑腰,暖风不暖和,您不觉得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供应链游戏吗?
好,切换话题,不得不承认,冬天车里暖风多点确实舒服。只是,舒适和省油间,我们还能玩出哪些花样?这以后慢慢折腾。你有没有过冬天开腿暖风或者脑门暖风的奇怪喜好?这些小细节,真有人琢磨过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