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一辆车卖得再火,也填不满一家车企的亏损窟窿,你会不会觉得哪里出了问题?
这不是假设。就在最近,华为与江淮合作的“尊界”车型宣布交付突破一万辆——这个数字在国产高端新能源市场本该是个高光时刻。社交媒体上一片欢呼,仿佛又一个“神话”诞生。但翻开发烧级财经媒体的财报数据,却看到另一幅画面:江淮汽车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超过17亿元,同比扩大近三倍。一边是爆款频出的高调宣传,一边是财报上触目惊心的红字,这中间的断裂,像不像一场精心包装的“胜利幻觉”?
我们总习惯用销量来丈量成功。一款新车上市,朋友圈刷屏、直播间爆单、订单破万,媒体立刻冠以“爆款”“黑马”之名。但市场早已变了。今天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赛道,拼的不再是“卖了多少台”,而是“每卖一台能赚多少”、以及“品牌能不能撑住溢价”。尊界卖了一万台,听起来热闹,可如果这万台车大部分是靠补贴、渠道压货、甚至内部认购堆出来的数字,它真的能救得了江淮吗?
更值得追问的是:这一万台车,到底是谁在买?
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尊界订单来自江淮经销商体系的“任务分摊”,也有不少是华为门店为了完成生态KPI而推动的“体验式销售”。换句话说,很多车其实还没真正走到终端消费者手里。这种“渠道库存式繁荣”在汽车行业并不新鲜,当年乐视造车、拜腾崛起时也都上演过类似戏码。数字很美,现实很冷。当市场热度退去,这些车最终能不能被消化,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而且,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残酷的事实:江淮的亏损,不只是“少赚钱”的问题,而是整个制造体系在为转型买单。为了配合华为的高端化路线,江淮投入了数十亿改造生产线,引入全新品控标准,甚至重建研发团队。这些成本不会因为卖了一万台车就立刻摊薄。更何况,目前尊界的单车利润极低——有分析师估算,考虑到华为的技术授权费、营销投入和初期产能爬坡损耗,每卖一台车,江淮可能还在贴钱。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网红餐厅,第一天靠折扣和打卡引流,来了上万人,朋友圈刷屏。但食材成本、厨师工资、房租水电一分不少,结果是客流越多,亏得越狠。你能说这家店“成功”了吗?
更有意思的是对比。同样是与华为合作,赛力斯(问界)也曾经历巨亏,但它的亏损曲线在2023年底开始掉头向上。为什么?因为问界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华为贴牌”到“自主运营+华为赋能”的切换,逐步掌握了定价权和渠道控制力。而江淮呢?目前的尊界项目,更像是“华为出技术、江淮出工厂”的代工模式。品牌光环属于华为,用户忠诚度也指向“鸿蒙生态”,江淮能分到的,可能只剩下一个“代工费”。
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全球汽车史,代工厂出身的企业,有几个真正跃升为自主品牌巨头的?富士康造车梦做了十年,至今没有自己的品牌话语权。江淮如果不能在这一万台之后,迅速建立起独立的产品定义能力、用户运营体系和品牌资产,那么它很可能只是华为高端梦里的一块“跳板”。
但话说回来,这一万台,真的毫无意义吗?
也不是。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当传统车企彻底放下身段,与科技巨头深度融合,依然能爆发出惊人的市场响应力。江淮的工厂、供应链、生产资质,加上华为的品牌号召和技术整合能力,这种“传统+科技”的化学反应,依然是当下中国制造业转型最现实的路径之一。
问题是:这条路的终点,是“共生共赢”,还是“主仆分明”?
未来两年,才是真正的考验期。如果尊界能实现月销稳定在5000台以上,且江淮能在后续车型中逐步掌握主导权,比如参与定义智能座舱逻辑、自研部分电驱系统、建立独立用户社区,那这一万台就是起点。但如果接下来的车型依然由华为全权主导,江淮只是“按图施工”的制造方,那么再多的销量,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一万辆卖不回一个盈利的江淮?
答案或许不在销量本身,而在于:谁掌握了价值分配的钥匙。是技术?品牌?用户数据?还是生产制造?
当一辆车从“制造”走向“智造”,真正的赢家,未必是那个出厂房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