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聊起氢能,大家都没以前那么激动了。曾几何时,这玩意还被说成是“化石燃料终结者”啊,全球主流国家那叫一个眼热,什么日本、韩国、欧洲都在大把撒钱加码氢能。但现在风向确实变了,西方国家都开始踩刹车,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停。可就在这个当口,只有中国反而越做越猛,完全不怕,反手就是加大力度搞建设,这到底是咋回事?
其实啊,氢能这东西一直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美。就说最普遍的氢气吧,绝大部分现在还是通过化石能源——天然气、煤炭什么的裂解出来的,这叫灰氢,又便宜用量又大,就是不够环保;蓝氢其实比灰氢也强有限,无非是加了点儿“碳捕集”,但你抓也没抓完,排放也没全消除;绿氢才是真正“够绿色”的,电解水出来的那个才没有碳排放,可最大的问题来了——它太!贵!了!
为啥贵?因为绿氢得靠风电、光伏这种新能源搞电解水,光设备投资就吓死人,后头还得有稳定大买家。不然你弄出来卖不掉,机器还得天天闲着、折旧都压垮你。前几年全球发达国家不是都在追吗?什么澳大利亚、德国、美国都纷纷上马大项目,结果这两年大家都改口了——澳大利亚直接砍掉了最大几个;德国也停,说成本扛不住;美国、日本、英国也都把项目喊停,发白日梦一样。本还想着搞个氢炼钢,最后一算账,电价抵不上成本,真不如回去老老实实用煤。
而且吧,这些国家就一招,补贴、补贴、还是补贴。只要政府肯撒钱扔补贴,大家勉强熬着,一撤补贴立马没人玩了。反过来看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走的路子和他们根本不一样。中国压根没被电动小轿车“困死”,而是直接奔着商用车领域去了——重卡、物流车、公交这块,油耗高,行驶距离远,绿氢成了名副其实的好选择。
为什么?因为就在大巴大卡这些车型上,电池一搞大就重得要命,还跑不远,续航焦虑分分钟爆炸,可城市环卫、长途重卡不上高速那不行,大量运输必须又快又稳。氢能燃料电池恰恰适合这种场景:补能又快、续航又长、承载还不打折扣。中国政府很快就抓住突破口,从2020年开始推动“城市群示范项目”,不少地方直接给氢能大车发补贴、免路费,还优惠加氢,等于说政府把全产业链“手把手帮了一遍”。
说这个不是吹牛。你看中国现在搞加氢站,全国400多家,全球第一,欧洲那边还在吵投资,中国这边已经加氢像加油站一样容易了,铺得比谁都快。这背后靠的什么?不是一口气、“面子工程”,恰恰是技术迭代能力。中国的氢堆单堆功率都能搞到400千瓦,续航力轻松超600公里,88%以上的核心部件都是国产。原本被人卡脖子的膜电极、碳纸现在也快攻下来,关键零件不求人啦,自然能把成本打下来。
这就出现一种什么局面?中国干氢能是真想找到合适场景,而西方主要是当噱头拉投资。现在电动车的戏法中国人已经玩得炉火纯青,再翻一轮补贴养产业链这事,我们是真的有经验。这次氢能走的路线极像电动车当年发展的老路,甚至还加了升级版:比如说咱们风能、光电的规模全球独一档,全世界再没第二个能搞这么多绿电的国家。这些绿电产能的消化瓶颈怎么解?氢气正好用上,又是储能又是能源,突破口被砸实了,用市场消化政策再拔高,这不是弯道超车,简直是弯道起飞!
所以你看到现在,日本、韩国、欧洲,动不动就是绿氢太贵,需求不足扛不住,纷纷退场,壳牌加氢站在美国、欧洲连锁关门大吉,轻型车业务直接死透。可中国反而加快推进,因为咱们就没想着在小车上大规模用氢,目标压根对准了商用重型车辆。到最后,电动轿车你可以玩高端玩品牌,但谁抓住了卡车、环卫车这个牛鼻子,谁就能产业链做深,市场需求撑得住。
有些人可能还觉得氢能这玩意“看见花,吃不着饭”,满脑子都是“这不就是个新瓶装旧酒吗”。可事实上一旦市场需求衔接上,政策和主流企业就敢投资,几年时间潜力完全爆发出来了。这不,眼瞅着中国一年申请的氢能相关专利,日本的两倍,早早把曾经的技术小巨人踩在脚下。说不定等再过几年,全球氢能链条都得看中国产业链的脸色行事。
还特别得提一下,氢能搭配中国风光大基地,来源和消纳循环彻底打通。风、光出力不稳定,蓄不住电多浪费可惜。用来电解制氢,不仅解决了电力剩余,还能拉动工业、交通脱碳,“碳中和”各省市都有得玩,政策密集扶持等你吃,企业纷纷都愿意来试。
中国推进这玩意的时候,技术路线是测试过的,市场什么样企业头脑最清楚,老百姓又不掏冤枉钱,等稳定降本以后,自然客户就会多起来。
至于别的国家,技术卡脖子多、规模不起来、用的人少,光靠口号什么都救不了——这一点在氢能和电动车赛道上都一模一样。别看日本当年丰田氢能车风风火火,现在销量一年两三千台,和中国电动车每月几十万辆那不是一个量级。
有的人问,这和宁德时代有啥关系?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电池、动力系统吃下大市场,宁德时代就是产业链核心,给全球车厂供货。氢燃料电池一旦全面起量,谁打通全产业链、供应链谁就站在高地。中国只要像以前电动车那样,抓住重型商用车的氢能替换就能打造新的“超级巨头”。现在不少企业都开始投资氢能研发和制造,形成规模,未来大概率会再出现几个“宁德时代”一样的世界巨头,而中国无疑又处于这个风口浪尖。
总结下来,全球氢能转冷根本原因是国外盲目上马绿氢项目又没有清晰需求端,最后被成本逼得倒退。而中国则是精准切合重型商用车需求、步步为营,政策、技术、市场三足鼎立,轻装直上。最重要的是,中国有全球最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可再生能源装机优势,又有政府精准补贴托底。只要各环节继续努力把成本打下来,未来在商用氢能领域再出一个产业链巨头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后啊,氢能这条路子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市场+政策合力。别人退场的时候你能逆周期深耕,等到大规模应用真正爆炸,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过去中国在光伏、电动车已经给世界上了生动一课,现在氢能正迎来类似的黄金机会。再过几年,等高速路上跑的重卡大多用上中国‘芯’动力,全世界都得说一句——下一个“宁德时代”,看中国怎么做!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