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正当中国高铁全力冲刺世界速度时,日本和德国企业突然撕毁合同,拒绝提供关键零部件——高铁车轮。这个看似普通的钢铁部件,却是高铁安全运行的生命线,全球仅四国掌握其核心技术,且形成了‘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对外交流’的技术壁垒。面对封锁,中国研发团队如何用107种配方、堆成小山的报废钢锭、记满32本笔记本的光谱数据,在黑暗中摸索出超越国际标准的车轮?又为何能让国产车轮成本从60万降至20万,并装上欧洲ICE列车、出口十余国?这场逆袭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见证了中国制造从追赶到领跑的全产业链升级之路。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凌薇。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特别嘉宾,陈明老师,他在高铁技术领域有深厚的研发镜验。陈云老师您好,您好,凌薇大家好,我是陈冰。很高兴来到节目,那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一个关键的零部件的故事,就是高铁的车轮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就是2008年的时候北京奥运会前夕,中国高铁想要冲刺世界速度,结果日本和德国企业突然之间撕毁了合同,不愿意给我们供货了,那这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对,但没想到的是,我们中国自己早就秘密启动了高铁车轮的国产化,最后不仅成功打破了,这个技术垄断,而且还让我们的高铁车轮性能上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没错,这个事情真的是非常让人意想不到。那我们就开始今天的讨论。咱们先来聊第一个话题,就是说高铁车轮这个看似简单的一个零部件为什么会让这么多,国家都视若珍宝,或者说为什么它会成为这么多国家争夺的一个技术高点,就是因为高铁车轮,它其实不是一个普通的钢铁部件,它是一个高铁安全运行的一个生命线,它必须要承受住巨大的压力和摩擦,然后还要保证在高速运行的时候不会出任何的闪失。所以说这个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都司机高的没错,而且你想全球的高铁运行的速度都已经提升到了350公里每小时,那这个时候,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就会产生上千摄氏度的高温,这个时候你任何的一个细微的瑕疵都可能导致一个灾难性的事物。所以它不光是技术的挑战,它更是一个安全的底线。所以说这个高铁车轮技术掌握在谁手里,就等于说掌握了高铁的命脉。没错,你想全球只有四个国家掌握了这个技术,然后这几个国家又达成了这种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对外交流的这种共识。所以这就导致高铁车轮就成为了一个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一个技术壁垒,谁能够突破它。谁就能够主导全球的高铁的竞争。说当时中国在面对高铁车轮的技术封锁的时候,具体遇到了哪些现实的难题?当时中国的高铁起步没多久,然后技术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你想买个车轮都瑶看别人的脸色,关键是你还买不到。因为那些发达国家,他们就组成了一个联盟,你就想我可以传授给你一些技术,但是你必须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且他还不一定愿意跟你说,就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没错,然后你又必须要在这个,没有技术输入的情况之下,靠自己摸爬滚打,去研究出来一个高性能的车轮,又要保证安全,又要保证性能,还要在这个巨额的亏损和时间的赛跑当中去突破它每一步都是难与难之间的。澜好,关羽高铁车轮的技术重要性,以及中国面临的难题,咱们就先聊到这儿,休息一下马上回来。咱们来进入第二部分,咱们今天要聊的是中国的破局,中国的高铁车轮是怎么实现自主化的?那第一个问题,咱们就来问一下,马钢在研发高铁车轮的过程当中,到底遇到了哪些技术难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就马钢,其实他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然后他们就只能靠自己买一些进口的车轮回来,用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光谱仪分析它的成分,用极端的环境去做疲劳测试。用高速摄像机激怒它,断裂的瞬间,就每一项都要自己摸黑走,就真的是在黑暗当中摸索。没错,然后他们钢材的配比就是一个大的难题,就是高铁车轮它需要这种极影又有韧性的这种钢材。他们就通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那个最适合的配比。还自创了一种叫做逆向热模拟法,就是通过数万次的计算去反推这个材料的应力变化,才最终解决了这个材料的问题。马钢的高铁车轮的研发到底经历了哪些关键的节点。其实他们这个研发团队很艰苦卓绝,就是他们试了有107种配方,然后报废的钢锭堆成了小山,光谱分析的数据记满了32本笔记本,就真的是在废墟里面找希望。对,然后终于在2009年冬天的时候做出了第一个样品,但是这个样品虽然说通过了40万次循环,但是还没有达到国际上常用的这个标准,但是他们从这个失败当中也接了很多经验就继续的去改进工艺。最终在2010年的时候,让d型车轮装上了和谐号,开始了实地的测试。2017年的时候,马钢制造的这种350公里时速的高速车轮,通过了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正式的装上了福星号。2023年的时候,国产的车轮在福岛县cr450动车组的试验当中,跑出了453公里的时速,创造了全球车轮运行速度的新纪录。你觉得马钢的高铁车轮的国产化到底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首先,第一,就是马钢的车轮不光是让中国的高铁网络可以实现持续的安全的运行,而且它还让中国的高铁技术第一次突破了被国外垄断的这种时速限制。从可以跑200公里到可以跑350公里,甚至未来有可能要挑战更高的时速。就是说车轮的升级,直接推动了整个高铁性能的飞跃。没错,而且国产的车轮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就由原来的进口的每个60万降到了20万,然后维护也更方便了,就是整体的运营成本就大幅的下降。而且马钢海不断的在创新,在研发更智能的车轮,给中国的高铁在国际市场上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筹码。聊了这么久,的中国高铁车轮的自主研发历程,信息量不笑,咱都歇会儿喝口水待会儿继续。我们接下来要聊的就是第三个部分了,就是中国的高铁车轮如何走向世界。那第一个问题我们先来问一下,就是,中国的高铁车轮到底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就是马钢生产的高铁车轮在2018年的时候,首次进入了欧洲市场。被西门子采用了装配在了他们的ice列车上面。这是中国的国产的车轮,第一次装上了欧洲的高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的这个技术已经可以跟国际最顶尖的水平接轨了没错,而且不光是欧洲,我们的车轮海出口到了印度,然后还出口到了印尼海,出口到了土耳其等等十多个国家,然后印度和印尼他们都原本是打算买德国和日本的车轮的,但是最后他们都选择了中国的,因为中国的性价比更高,而且供应也更稳定,所以中国的高铁车轮已经成为了全球高铁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力量。那中国的高铁车轮是如何做到在性能上面实现超越的马钢他们不断的在投入研发,然后不断的在创新,他们的这个最新的时速400公里的智能检测车轮内置了多种传感器,可以实时的去预警疲劳风险,把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大大提高了。听起来就像给车轮装上了一个智慧的大脑。没错,然后,除了智能检测之外,它们海解决了高温中载高速这一些极端的工况下的运行的难题。所以他们的车轮不光是在速度上面,在耐磨性在抗疲劳。在抗冲击性上面都优于国际上的其他的一些同类产品。所以中国的这个高铁车轮已经实现了真正的领跑。中国的高铁车轮技术为什么可以让这么多国家都愿意来取经。因为中国的这个技术不光是速度快,然后性能好,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可以提供从材料研发到整车制造再到运维服务的一个全产业链的输出的一个国家。而且中国的车轮的生产效率是非常高的,是可以满足全球的巨大的需求的。所以难怪国际上的竞争者们都在加快自己的升级。没错,而且,中国的高铁车轮海凭借其高性价比和稳定的供应,已经成为了全球多个国家的高铁网络的首选。然后,甚至有一些国家直接修改了他们的采购的标准,就是以中国的这个车轮为参照,所以中国的高铁车轮已镜真正的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名片对,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关于中国的这个高铁车轮是如何冲破技术的封锁,然后实现了自主创新,并且走向了世界。可以看出来,中国的这个高铁车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突破。它更是一个中国制造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对,感谢大家的收听,然后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