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1月1日开始,南宁市的市民们迎来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购买国产小轿车后,上牌照再也不用亲自跑到车管所去了。
这项政策的正式落地,标志着国家推动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南宁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对于广大准备买车的家庭来说,这意味着以往那个耗时耗力、需要请假、来回奔波的繁琐流程,如今已经被一个简单、高效的线上流程所取代,真正实现了“人在家中坐,牌照送上门”。
相信很多买过新车的朋友都对上牌的过程记忆犹半。
过去,提一辆新车回家,喜悦的心情往往很快就会被接下来的一系列手续冲淡。
整个流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在4S店办完购车手续,拿到车辆合格证和购车发票;然后,需要带着这些材料,专门跑一趟税务局去缴纳车辆购置税,拿到完税证明;接着,还要联系保险公司购买交强险等必要保险;所有材料备齐后,还得把新车开到车管所指定的查验场,排队等候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外观、车架号等信息的查验;最后一步,才是拿着所有审核通过的文件,到车管所的业务大厅里,再次排队取号、提交申请、选择号牌、缴费,最终等待领取牌照和相关证件。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顺利的话也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因为材料不齐或者排队人多而被耽搁,那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了。
对于上班族来说,往往需要特意请一天假来专门办理这件事,其中的辛苦和不便可想而知。
这种多部门、多环节、多跑动的传统办事模式,一直是政务服务中亟待优化的一个痛点。
而现在,南宁市公安局车辆和驾驶人管理所通过对整个流程的彻底重塑,将这个过去的“麻烦事”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一件事”。
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打通了公安、税务、工信、保险等多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
过去需要车主自己拿着纸质文件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跑动,以证明车辆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今这些信息在后台就已经通过网络实现了共享和自动核验。
当车主在4S店完成购车后,车辆的发票信息、购置税缴纳信息、保险购买信息等,都已经通过数据网络汇集到了公安交管的系统里。
具体到市民的操作层面,整个过程被简化到了极致。
南宁市民石女士是第一批体验这项新服务的车主之一,她的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签订购车合同后,她并没有像过去一样开始规划跑部门的路线,而是直接回了家。
她只需要在手机上打开“交管12123”这个应用程序,进入新车注册登记的办理界面。
系统已经自动调取了她的个人身份信息和刚刚购买的车辆信息,她需要做的只是核对确认。
紧接着,就是在线上选择车牌号码,可以从容地在家里挑选自己心仪的号码组合,完全没有了在车管所现场倒计时选号的紧张感。
选好号码并在线支付相关费用后,她只需填写一个邮寄地址,整个申请流程就全部完成了。
从打开App到提交申请,整个过程用时很短,比点一份外卖还要方便。
第二天,4S店的工作人员就将她那辆已经安装好牌照的崭新爱车,连同车辆行驶证、登记证书等所有证件,一并送到了她指定的地点。
石女士由衷地感叹,这样的服务实在是太省心了。
南宁市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还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服务模式。
除了常规的“线上办结、牌证邮寄到家”之外,还集成打造了“出厂预查验—线上选号—牌证制作—送车上门”的全链条服务。
这意味着,服务从车辆制造环节就已经开始优化,通过预查验等方式,进一步简化了后续流程。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甚至可以选择让4S店提供“一条龙”服务,购车后什么都不用管,直接在家等待一辆手续齐全、牌照完备的新车送上门。
这种将线上便利与线下服务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办事体验,也为汽车销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优质的服务成为品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改革的覆盖面并不仅仅局限于新车上牌这一件事。
与之一同落地的,还有另外6项公安交管业务的“一网通办”新措施,使得公安交管的网上业务总数增加到了41项,进一步扩大了便民服务的范围。
这些新措施同样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网上办理解除机动车抵押登记”,对于那些通过贷款买车、现在已经还清贷款的车主来说,是个巨大的福音。
过去,他们需要先去银行开具结清证明,再拿着证明去车管所办理解押手续。
而现在,由于银行和公安系统数据互通,车主可以直接在网上申请办结,省去了跑腿的麻烦。
此外,像“网上补换领机动车登记证书”(也就是俗称的“大绿本”)、“机动车转籍信息网上转递”(方便车辆异地交易)、“网上办理大件运输车辆临时号牌”等业务的开通,都精准地解决了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下的办事难题,大幅减轻了群众往返窗口的负担。
这些看似细小的改变,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张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网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也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切身感受到技术进步和政府服务理念转变带来的温暖与便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