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充电桩:从类型到工作原理,一文掌握所有知识!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扩张和政府政策的持续扶持,电动汽车的普及率日益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充电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为电动汽车提供了便捷的充电服务,更是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新能源充电桩的基本知识,带您一起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

充电桩的类型

安装方式:充电桩主要分为落地式和壁挂式两种。落地式充电桩,顾名思义,是那些不直接依靠墙体支撑的充电桩,它们更适合安装在远离墙体的停车位上。而壁挂式充电桩,则相反,它们是直接固定在墙体上的,因此更适合靠近墙体的停车位。

安装地点的差异:充电桩可进一步细分为公共充电桩、专用充电桩和自用充电桩。公共充电桩通常设置在公共停车场或车库,旨在为所有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专用充电桩则主要位于单位或企业自有的停车场(库),专为内部人员使用。而自用充电桩则是个人在自有车位或车库中安装的,专为个人车辆提供充电服务。

充电接口的差异:充电桩还可分为一桩一充和一桩多充两种类型。一桩一充意味着每个充电桩仅能为单辆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而一桩多充则允许一个充电桩同时为多辆电动车充电。

一桩多充:一个充电桩配备多个接口,能够同时为多辆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
充电桩的供电方式差异:充电桩可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

直流充电桩:这类充电桩直接与电网相连,能直接为电动车电池充电。它们通常采用三相四线制或三相三线制供电,具有广泛的电压和电流调整范围,因此能实现电动车的快速充电。

交流充电桩:此类充电桩仅提供电力输出,而不具备直接充电功能。为电动车充电时,需要连接车载充电机。由于车载充电机的功率通常较小,所以交流充电桩的充电速度相对较慢。

交直流一体充电桩:这种充电桩既具备直流充电功能,又可以进行交流充电。在白天充电需求旺盛时,它可以使用直流方式实现快速充电;而在夜间充电用户较少时,则可以选择交流方式进行慢充操作。

充电桩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电能转换和传输。其核心在于将电网交流电高效转换为直流电,以供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这一转换过程通过专门的转换器实现,转换器是充电桩的关键组件。此外,电能传输至电动汽车电池的方式也至关重要,目前主流方式仍为有线传输,即通过电缆直接将电能从充电桩传输至电池。虽然无线传输技术正在研发中,但尚未广泛商业化应用。

电动汽车充电结构示意图

充电桩的内部构造详解

电源模块:充电桩的核心部件之一,负责接入并稳定提供电力。这些电力可以来源于常规电网,或是通过太阳能板等环保绿色能源设备转化而来。

控制板:作为充电桩的另一核心组件,控制板负责充电桩的全面监控与控制。它具备多项功能,如精确计算电量、智能自动停止以及灵活调控充电速度等。
充电接口:这是充电桩与电动车之间进行信息与电力交换的关键接口。它分为直流快充与交流慢充两种类型,以满足不同的充电需求。
保护屏障:此设备旨在为充电桩及其相关设备提供物理保护,使其免受外部恶劣环境如风雨等的侵袭。
外壳:外壳作为充电桩的外部保护层,不仅可防外部损伤,还能起到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提升整体视觉效果。
支撑架:支撑架作为充电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稳固地支撑充电接口。它通常被牢固地固定在充电桩上,并具备调节充电接口高度和角度的能力,从而确保充电接口能够适应不同型号的汽车。

充电桩的充电方式

直流快充

直流充电桩,又称快充,以其高效性著称,但同时也需要专业的运营与维护。这类充电桩常配置于大型、中型或小型集中式充电站中,以满足专业运营的需求。由于其配套设施要求较高,因此,为了确保其稳定运行,通常会配备专门的谐波补偿装置。

交流慢充

交流充电桩,又称慢充,以其简单而成熟的技术特点著称。这类充电桩主要面向个人和家庭用户,满足其日常为电动汽车补充电量的需求。虽然充电速度较慢,但其稳定性好,适合长时间停放的车辆。

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包括电磁感应式、无线电波式和磁场共振式等多种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地面和汽车底盘上安装互感线圈,利用激励电流在输出端线圈中感应出电能,从而实现无线充电。然而,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充电距离近、对准要求高且仅支持一对一充电等。因此,尽管无线充电技术具有诸多便利性,但要想广泛投入市场并替代有线充电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广。

静态无线充电技术展示

静态无线充电技术,通过在地面和汽车底盘上精心布置的互感线圈,实现了电能的高效感应与传输。其效果图展示了这一技术在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充电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要实现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仍需克服诸如充电距离限制、对准精度要求以及一对一充电等现实挑战。

充电桩的充电接口标准

充电桩接口的国家标准电压

充电桩(专为车用锂电系统设计)遵循国家标准,通过充电头进行CAN通讯协议的交互与匹配。它能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自动调整输出电参数,以提供恰当的电压和电流。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主流电池电压范围在310至720伏特之间(例如,江淮IEV至比亚迪唐),而主流充电桩的输出电压则控制在300至800伏特以内。

充电桩接口的国家标准概览
为了确保车辆与充电桩的兼容性,让车主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便捷充电,国家标准对充电接口的形态与功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以往,特斯拉曾使用过自家特有的美规充电接口,这在使用公共充电桩时需要额外配备转接器。但自2015年起,特斯拉已全面改用国标接口。

国标规定,交流充电接口需具备7个触头,包括三相交流电的LLL3线、中性线N和地线PE。此外,充电枪接口还设有两个小孔,分别对应CC和CP触头。

充电桩接口的快慢充区分

快充与慢充的充电桩接口存在显著差异。通常,快充接口为9孔设计,而慢充则为7孔。此外,从充电线上也能分辨出两者的不同,快充线的线径通常更粗壮。需注意的是,某些电动汽车可能因成本或电池容量等因素考虑,仅配备一种充电模式,因此只有一个相应的充电口。

汽车的2个充电接口

慢充以其较小的充电电流和功率,对电池寿命友好,且在用电低峰时充电成本更为经济。而快充,尽管充电迅速,却需使用大电流和功率,这对电池组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缩短其使用寿命。此外,快充还需配备转换交流直流电的电源装置,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快充通常在白天进行,此时电价相对较高。

快充充电桩及其配置

由于长期使用快充会对电池寿命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合理的快慢充搭配显得尤为重要。从安装成本和便捷性方面考虑,交流充电桩具有显著优势。它们通常安装在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只需将输入侧接入电网,输出则是交流电,无需配备整流装置等复杂设备,结构简单且占地面积小。

对于国家电网而言,交流充电桩的功率相对较小,因此慢充对电网的冲击也相应降低。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若多台直流大功率桩同时充电,将对电网造成巨大压力。因此,从电网建设与运营的角度出发,慢充仍然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此外,汽车本身对快充桩也有特定要求。某些车型的正常充电需要超过475V的最高输出电压,而多数小区的变压器和线路容量有限,无法全面铺设快充设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