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扛不住的汽车巨头

原创声明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内容均为行业观察与逻辑推演,禁止任何形式的抄袭搬运,侵权必究

那些扛不住的汽车巨头

最近朋友圈里有个段子特别火,说现在车圈大佬们见面都不问"这个月卖了多少台",改问"你们账上还有多少现金"。这话听着像玩笑,仔细琢磨全是辛酸。全球汽车产业这个百年老江湖,眼瞅着正在经历史上最魔幻的剧本——当年在底特律呼风唤雨的巨头们,现在个个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稍不留神就得栽跟头。

先说那个把电动车带火的马斯克,特斯拉现在日子也没好到哪去。今年上海车展我跟几个供应链老板聊天,他们直摇头说特斯拉砍价砍得供应商都快跳楼了。Model 3现在卖二十万出头,比三年前便宜了十多万,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开慈善。但老马也没辙啊,中国新能源车厂跟下饺子似的冒出来,比亚迪一个月能卖三十万辆,这阵仗搁谁都得慌。前两天看财报,特斯拉毛利率直接掉到17.9%,比去年同期少了快8个百分点,再这么搞下去,华尔街那帮人怕是要掀桌子了。

那些扛不住的汽车巨头-有驾

德国狼堡那边更是愁云惨淡。大众集团今年二季度净利润暴跌48%,那个把ID.系列当救命稻草的迪斯博士,去年就被董事会扫地出门了。我认识的大众中国区中层说,他们现在最头疼的不是造不出电动车,是卖一辆亏一辆。ID.3在欧洲卖3.5万欧元,到中国得打七折才能卖得动,这买卖做得跟做慈善似的。更绝的是他们自家软件部门CARIAD折腾四年烧了上百亿欧元,结果连个车机系统都搞不利索,把保时捷、奥迪这些高端品牌都给坑了。

日本爱知县那帮穿西装的老爷子们也没好到哪去。丰田章男去年卸任前还在嘴硬说"电动车不是唯一出路",结果今年开年就被现实打脸。上个月我去广州车展,丰田展台摆着那台bZ4X,车是好车,可旁边广汽埃安的展台人挤得水泄不通。更打脸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混动技术,现在比亚迪的DM-i直接把价格干到十万区间,这还怎么玩?听说丰田内部现在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保守派非要死磕氢能源,少壮派喊着要All in电动化,再这么扯皮下去,恐怕连东南亚市场都要被中国车企包圆了。

底特律三巨头的故事就更魔幻了。通用汽车今年闹罢工闹得鸡飞狗跳,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开口就要涨薪40%,这要搁二十年前通用可能眼皮都不眨,但现在他们电动化转型正烧钱呢。看他们最新财报,二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52%,CEO玛丽·博拉天天在国会山装孙子要补贴。更绝的是他们那个Cruise自动驾驶部门,去年还在旧金山嘚瑟,结果出了几起事故直接被吊销执照,三十多亿美元研发经费算是打了水漂。

那些扛不住的汽车巨头-有驾

福特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去,那个被寄予厚望的电动皮卡F-150 Lightning,上市才一年就降价1万美元,就这库存还堆成山。我跟他们中国区的市场总监喝酒,他说总部现在要求他们砍掉所有燃油车研发预算,可问题是电动车的钱从哪来?卖一台电动车亏三万多美元,这买卖搁谁都得疯。更惨的是他们在欧洲市场被本土品牌围剿,北美市场又被特斯拉和Rivian前后夹击,活脱脱的风箱里的老鼠。

要说最惨的还得数日产。当年戈恩那档子破事把整个公司搞得元气大伤,现在看简直就是自断经脉。他们最新财报显示全球销量同比跌了14.6%,主力车型轩逸在中国被比亚迪秦Plus打得找不着北。三菱汽车直接宣布退出中国市场,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现在名存实亡。我认识个东京的汽车分析师说,日产的电动化战略比丰田还保守,现在连老家日本都快守不住了,本土市场销量被特斯拉Model Y杀得片甲不留。

韩国现代起亚集团倒是还在硬撑,不过也是强颜欢笑。他们在美国市场靠着高性价比勉强维持,但中国市场的溃败简直惨不忍睹。北京现代工厂产能利用率不到30%,盐城工厂直接卖给理想汽车了。更麻烦的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搞得他们进退两难,要拿补贴就得在北美建电池厂,可这投资下去什么时候能回本?现代集团那个郑义宣会长现在天天往华盛顿跑,活像热锅上的蚂蚁。

那些扛不住的汽车巨头-有驾

这波大洗牌背后有几个要命的死结。头一个就是价格战打得停不下来,中国新能源车厂把成本控制玩出花来了,一体化压铸、自研芯片、磷酸铁锂电池,每招都是冲着传统车企的命门去的。第二个是技术路线彻底乱了套,燃油车、混动、纯电、氢能源,谁也不敢把宝全押在一个篮子里,结果研发经费像撒胡椒面似的分散投入。第三是劳资矛盾大爆发,欧美那套高福利高工资的模式,在产业转型期成了要命的包袱。最后就是地缘政治搅局,中美欧日韩各搞各的产业政策,车企们得像八爪鱼似的应付不同市场的规则。

但要说这些巨头真就死透了,那倒不至于。这帮老江湖手里还攥着几张王牌呢。比如大众集团在欧洲的政商关系网,丰田在混合动力领域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通用的自动驾驶专利储备,现代起亚在氢燃料商用车上的先发优势。现在就看谁能先找到新活法——是学比亚迪搞垂直整合,还是像特斯拉玩生态闭环,或者干脆转型成出行服务商。

不过现实往往比剧本更残酷。我上个月在慕尼黑见了个宝马的工程师,他说现在行业里流行句话:"造车新势力亏钱是交学费,传统车企亏钱是要老命"。这话听着扎心,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新势力亏个几百亿有资本市场兜着,传统车企可是背着几十万员工的饭碗,还有百年积累的沉没成本。转型转得猛了容易扯着蛋,转得慢了又怕被淘汰,这分寸拿捏比走钢丝还难。

说到底,汽车产业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质上是场关于生存方式的革命。当年福特发明流水线,丰田搞出精益生产,都是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现在这场电动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变革,是要把汽车从工业品变成科技产品,从耐用品变成快消品,从交通工具变成移动终端。这套新玩法,传统车企那帮穿西装打领带的老兵还真不一定玩得转。

但历史告诉我们,每次产业革命都会倒下几个巨人,也会站起来新的王者。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汽车巨头,到底有多少能熬过这场寒冬?是壮士断腕砍掉燃油车业务,还是咬牙死撑等待奇迹?是放下身段跟中国供应链合作,还是硬着头皮搞自主研发?每个选择背后都是赌上企业命运的豪赌。

走在上海安亭的汽车城,看着马路两边密密麻麻的新势力体验店,再对比那些门可罗雀的合资品牌4S店,恍惚间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二十年前这里还是大众的天下,桑塔纳、帕萨特满街跑,现在满眼都是比亚迪、蔚来、小鹏的LOGO。这个赛道的游戏规则,真是一夜之间就换了人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