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影未见催全款,小米汽车十八亿现金流的豪赌

#高铁2小时直达旅游圈#

车影未见催全款,小米汽车十八亿现金流的豪赌

杭州车主丁先生盯着手机屏幕。充电桩已在车库静候三个月。催款通知却猝不及防弹出——“7日内付清全款。否则订单取消。定金不退”。他的小米SU7 Ultra。排产周期显示还有22周。这意味着什么?付完52.99万尾款后。他还要等近半年才能摸到方向盘。

这不是孤例。社交平台上。数百名准车主晒出相似遭遇:车辆未排产,催款通知已抵达。像一张张最后通牒。有位陈女士苦笑:“其他车企见车打款。到小米这里成了不给钱不生产”。更讽刺的是。小米官方曾承诺“支持验车后付款”。现实却背道而驰——先付全款,才能开启验车流程。

01 现金流魔术,用户成了“无息贷款池”

生产线轰鸣。资金链紧绷。这是小米汽车的现状。

一位业内分析师算过一笔账:小米SU7月订单约3万台。若半数用户被要求预付尾款。按平均车价12万计算——18亿现金瞬间到账。

这笔钱对小米意味着什么?

电池采购的预付款。新产线的调试费。供应链的周转金。统统有了着落。代价呢?消费者提前数月交出数十万元。损失利息收益。承担贬值风险。更可能遭遇延期交付。

车影未见催全款,小米汽车十八亿现金流的豪赌-有驾

“相当于用户众筹造车。”有网友犀利点评。

小米把手机行业的预售回款逻辑移植到汽车业。却忘了关键差异:汽车是关乎安全的大宗耐用品。决策周期长达数月。用户不是科技发烧友。他们是手握血汗钱的普通人。

02 合同罗生门,白纸黑字埋着“定时炸弹”

翻开小米购车协议。第7条付款义务赫然在目:

“收到付款通知后7个自然日内。必须付清全款。不得以车辆未下线为由拒绝”。若不执行?直接标记“根本性违约”。定金没收。

律师朱艳春点破要害:这是典型的格式条款陷阱。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责任。小米的协议却单方面剥夺验车权。将生产风险全数转嫁用户。更荒诞的是矛盾——官方公众号承诺“支持验车后付款”。实际却用违约条款逼用户就范。

“就像签了份卖身契。”有车主在维权群怒吼。

付完款才发现碳纤维机盖竟是装饰品。宣传的散热功能根本不存在。想退车?对不起。定金早被吞没。

车影未见催全款,小米汽车十八亿现金流的豪赌-有驾

03 行业照妖镜,验车权成照出双重标准

当小米用户为尾款焦虑时。其他车主在做什么?

郑州特斯拉交付中心。客户轻点屏幕支付1万定金。余款?车到店验完再付。蔚来销售展示流程:解锁车辆→检查漆面→测试车机→确认无误扫码付款。

鸿蒙智行、小鹏、理想、零跑...

主流品牌清一色选择“实物交付为前提”。传统车企更谨慎。比亚迪的金融方案注明:提车时结清尾款。现场验车是权利。

反差背后藏着行业本质。

汽车不是快消品。安全性能必须眼见为实。特斯拉允许试驾三天无理由退车。蔚来给24小时反悔期。小米呢?车还在云端。钱先进口袋。

“连供应商都有验收条款。”供应链专家透露。小米对零件商尚且约定“验收合格付90%”。对消费者却如此霸道。

04 监管真空带,“期车”风险正在复制烂尾楼

历史总在重演。

2010年商品房预售乱象爆发。无数购房者遭遇烂尾楼。血本无归。直到住建部强制建立预售资金第三方监管。才遏制住乱象。

车影未见催全款,小米汽车十八亿现金流的豪赌-有驾

如今汽车行业出现类似苗头。

小米的“期车”模式像极了当年期房。用户预付全款。产能却存变数。2024年7月小米工厂因“产线调优”停工两周。若此时用户已付尾款...风险可想而知。

破局需要三把钥匙:

监管重拳。参考商品房预售制度。要求车企将预付款存入托管账户。按生产进度解冻;

企业自律。废除“随时催款”条款。学特斯拉公开车辆下线时间;

用户觉醒。签合同前逐条审核。对“7日内付款否则违约”条款直接划除。

北京某律所正收集集体诉讼证据。“已有237位车主加入。”律师翻阅着催款通知截图。“这些不是订单号。是消费者被践踏的信任”。

方向盘还未摸到。银行卡已刷走巨款。

车影未见催全款,小米汽车十八亿现金流的豪赌-有驾

小米用18亿现金流赌产能爬坡。赌用户忍耐力。更赌监管不会及时出手。这场豪赌的筹码很明确——用消费者的资金安全。换企业的喘息空间。

黄昏的杭州车库。丁先生看着空置的充电桩位。手机屏幕又亮了。交付群弹出新消息:“明日是尾款最后期限”。他指尖悬在转账按钮上。犹豫着按下。还是放弃?五千元定金在账户里发烫。像一块烧红的烙铁。

汽车不是手机。安全不该预售。当企业把用户当成无息贷款池时。信任的堤坝早已裂痕遍布。那些被提前锁定的18亿。或许能缓解一时之渴。但裂痕深处传来的崩塌声。多少钱都填不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