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数据,看一眼就让人一惊,最近大家讨论得特别热的,是造车新势力的“亏损”。如果你翻开几家头部车企的财报,看到的都不是什么小数字——某品牌,一个季度亏掉几十亿;另一个,营收不错,但净利润连续亏损,年年抹去好几个零。更夸张的是,还有公司一辆车卖得挺贵,但平均算下来,每卖一辆车反而要亏掉几万块。光看这些数字,确实让人觉得“这行业是不是不太对劲?”。毕竟,不是说汽车市场是金矿吗?造车这事,真有这么难吗?
别急,我们先把这些数字捋一捋。
先说亏损这事。很多人一看企业亏损几十亿,就觉得这公司快倒了,但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亏损的数字是绝对值,但它背后的逻辑是相对的。简单点说,亏损的钱去哪儿了?是兜里的钱真被烧光了,还是账面上做了个大动作?比如,造车新势力的研发投入特别高,有些公司研发费用占比能到营收的20%以上,远高于传统车企的比例。研发高,意味着两件事:一是这些公司在拼命推新技术、新产品;二是它们的成本被前置了,短期内看,钱是花得猛,但长期呢?未来几年,这些技术可能会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再看毛利率。很多新势力车企的毛利率很低,甚至是负的,这也是让人“吓一跳”的地方。但这里有个关键点——毛利率低,不一定说明产品卖得不好,而可能是跟成本结构有关。比如,电动车的电池成本占了整车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电池价格波动很大,上游的材料价格一涨,整车毛利就被压缩得特别厉害。传统车企的毛利率稳定,是因为它们供应链成熟、成本控制能力强,而新势力在起步阶段,本来就注定要承受这些成本波动的压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亏损这么严重、毛利率又低,那是不是这些公司运营得不够好?其实,这事也得分两面看。一些新势力的营销费用高得离谱,确实有烧钱换流量、抢市场的嫌疑,但也不能全盘否定。比如,为了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它们需要在线上线下砸广告、开体验店,还要通过补贴或者促销来争夺用户。这种“烧钱”策略听起来吓人,但在市场初期,确实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那传统车企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有,但表现得比较隐蔽。首先,传统车企的研发投入虽然比例没那么高,但绝对金额其实也不低;其次,它们的供应链虽然成熟,但电动车转型需要重新布局,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成本。而且,传统车企的盈利模式中,燃油车和售后服务占了很大比重,而这些新势力还没有完全涉及。所以当下看来,它们的账面利润更好看,但如果未来行业全面电动化,传统车企也会面临新势力类似的“高投入低回报”阶段。
外资品牌呢?更有意思。像特斯拉,前几年也被人嘲笑“亏钱机器”,但它的盈利拐点来得特别快。为什么?一方面,它的供应链逐渐稳定、规模效应显现;另一方面,它在技术和品牌上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能通过规模来降低成本。换句话说,亏损这件事,在特斯拉这里也发生过,但本质上是它“先亏后赚”的战略选择。
所以回到新势力的亏损问题,它真的是“烧光钱、没活路”吗?其实也未必。更准确地说,它们是在赌未来:赌技术的成熟、赌品牌的建立、赌市场份额的扩大。当然,这种赌注并不是毫无风险的,行业竞争激烈,淘汰率也会很高。但从目前来看,头部企业的动作还是有章法的。比如,蔚来在布局换电网络,小鹏在深耕智能驾驶,哪吒和零跑在抢占下沉市场——这些战略选择虽然短期看起来“花钱多、回报少”,但如果赌对了,未来几年可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最后,最关键的还是这行业的节奏。造车不像互联网行业,用户规模上去了,盈利模式立刻就能跑通。它是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跑得快的公司可能不会第一个盈利,跑得稳的企业可能最后脱颖而出。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吓人的亏损数字时,别急着下结论。与其纠结它们亏了多少,不如看清它们花钱的逻辑,盯住它们能不能顺利撬动未来的市场。
总结一下,汽车行业的亏损现象,看着吓人,但其实是在一场深度变革中的“必然现象”。数字确实难看,但背后有结构性的原因。对这些新势力来说,当前的亏损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它们能不能用这些亏损换来未来的成长。如果能,亏再多,都是值得的;如果不能,亏得再少,也只是徒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