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6000辆新型共享助力车试运行 暴露摘盔断电与停放识别难题
8月9号那天,昆明城管牵头,把一批总数六千的“新款”共享助力车推上了街。颜色看着还是熟悉的,但细瞧,篮子里多了个头盔卡扣,还有后轮附近藏着不太显眼的小感应器。运营方说这是为了安全和管理——比如你不戴头盔就不给通电、停车要精准到框里才算完事儿。
我在南屏街口碰到赵超,他是哈啰这边的工作人员。他演示了一遍:扫码开锁→取下头盔→戴好扣紧,车辆才会供电;骑行中如果把头盔摘掉,会有三次语音提醒,然后直接断电。“理论上是这样”,他笑着补了一句,“可实际嘛,还得看设备状态。”
可这二十天下来,不少问题冒出来了。我自己跑去翠湖边试了几辆,有的筐子空空如也,却照样能骑走。一位刚办卡的大姐说,她扫过七八辆都没见到一个完整配套的头盔。“不是说必须戴才能走吗?”她反问我。我只能摊手——毕竟现场确实有人空手骑走。
就算有些车带着头盔,也未必真能拦住人。有记者当场,不戴也能正常行驶。一位常用青桔的大叔告诉我,下雨天传感器容易失灵,“湿哒哒的时候它识别不到你戴没戴”。还有人抱怨,新投放时都有,现在越来越稀罕,大概是被顺手牵羊或者送回厂调试去了。
这些车尾部挂着红白底色写“试运行”的牌照,不过马路上偶尔也能看到同款但无牌的新车型混在其中跑。据城管的人讲,这类就是所谓违投——既没报备,也不是本轮范围内,却被企业偷偷放出来赚流量。从5月起,他们已经清理掉七万台类似车辆,但还得继续收拾残局。
8月27日,三家运营商被叫去开会,对缺失或损坏的头盔要求9月3日前补齐调好。不光哈啰,美团、青桔都拍胸脯答应。一名美团代表还忍不住吐槽:“我们一直在补,一直又丢。”坐旁边的人打趣:“最起码九成要补上,现在差远呢。”最后定下期限,一周之内搞定,还包括技术上的摘盔断电优化。
姿态识别那块,目前只在滇池路、广福路一带149个停车框做小范围RFID感应实验,总共900多个点位。据负责安装的人透露,这玩意儿成本高、施工麻烦,全市两万个停车框要全覆盖至少得一年多时间,而且部分老旧地砖根本埋不了线圈,所以先挑地方铺设,看效果再扩展吧。
闲聊间,我想起群友阿梁前阵子遇到过一次尴尬事:他把车停进指定框,可因为前轮角度偏了几度系统判定“不合格”,结果计费不停。他气呼呼地打电话投诉,被客服安慰半小时才退钱。这种精确停放功能,如果算法和硬件稍微对不上,就很容易让用户心生抵触,比乱停更糟心。
至于违投清理,那晚会议室里气氛挺紧张,城管直接给出时间表,让三家周五午夜前全部收回违规车辆,美团先表态“听安排”,哈啰跟一句“服从管理”,青桔也是简短回应。但私下茶歇时,有运营人员悄声嘀咕,说收回来还得找地方堆,要么租仓库,要么临时拉去郊区废弃厂房,占地费都是笔钱,而且坏损率高,再投出去之前可能又是一番维修大作战——尤其像这种带电子锁和传感器的新车型,一旦进水或者线路松动,就比老款更娇气些,需要技师拆半天才能查出毛病来修复,有时候干脆换整套模块更省事,就是贵点儿而已。
晚上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沿途那些标牌齐全的新型助力车,大多数篮子还是空的。有几个年轻人并排骑过去,其中一个笑喊:“快点,不然它又以为咱没戴帽!”声音飘散在夜风里,让人分不清是真担心还是拿功能开涮。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