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禁令下的城市治理逻辑
骑摩托送外卖的小哥被扣车了!在本溪市平山区某路口,交警正对一辆未悬挂号牌的电动三轮车开具罚单。这一幕正是本溪市近期摩电专项整治的缩影。2023年6月29日起,本溪城区解放路、胜利路等7条主干道全面禁止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通行,违者将面临扣车、罚款等处罚。
这一政策源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调研发现部分主干道摩托车驾驶人违规行驶、肇事逃逸案件增多,给市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交管部门数据显示,仅8月份就查扣违法车辆149台,查处三轮车违法载人256起。通过宣传+治理双管齐下,本溪县交管大队在乡村设立马路学堂,城区播放事故警示片,使头盔佩戴率显著提升。
政策执行中的现实困境
禁令实施后,矛盾逐渐显现。一方面,交警部门持续高压整治,平山大队采用定点+流动巡查,明山大队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排查改装店铺,从源头遏制违规车辆。另一方面,市政协第4108号提案直指解禁摩托车的民生诉求,交管局经调研后决定允许摩托车上道行驶,形成政策执行的双轨制。
这种矛盾折射出禁摩政策的普遍困境。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摩托车作为合法机动车享有路权,地方禁令的法律依据常受质疑。本溪的实践表明,单纯禁止难以根治问题——部分道路禁行后,无牌车辆转入地下运营,反而增加监管难度。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卖、快递等民生行业对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刚性需求,使执法面临现实压力。
寻找交通治理的平衡点
本溪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交管部门不再简单一刀切,而是区分管理对主干道严查违法行驶,对合规车辆开放其他路段通行权。这种精细化治理体现在三方面科学划定禁行区域、强化驾驶人安全教育、完善车辆登记管理。例如明山大队针对外卖骑手开展专项培训,平山大队在市场、学校周边加强管控,均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公安部放宽摩托车驾照年龄至70周岁,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本溪的经验表明,交通治理需要在安全与便利、秩序与民生间寻找动态平衡。未来政策的优化方向,或可借鉴北京设置摩托车专用泊位的做法,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引导规范出行。
交通治理的本质是服务民生。当禁与行的界限建立在科学评估和公众参与基础上,城市道路才能真正成为安全与效率并存的生活空间。本溪的实践提醒我们任何政策都不应脱离以人为本的初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