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龟速谁为骑行人发声?

央视痛批电动车解限速!可跑不快的25km/h,谁能为骑车人说话?

我刚试完一辆新国标电动车,从公司骑回家,20公里路,花了48分钟。导航显示“预计骑行时间:30分钟”,可我一路全速前进,红绿灯等了7个,最后比导航还慢了近20分钟。这不是车的问题,是25km/h的强制限速,把我们这些真正靠电动车通勤的人,卡在了“安全”和“实用”的夹缝里。

自2025年9月1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执行以来,全国又掀起一轮严查改装、加装的风暴。央视也多次点名批评“解限速”行为,称其为“拿生命开玩笑”。可讽刺的是,几乎每家电动车门店,都会悄悄问你一句:“要不要解限速?” 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民默契。为什么?因为25km/h的速度,根本撑不起现代人的通勤刚需。

一、25km/h,是安全还是“龟速”?

先说数据: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且不得改装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以提高速度。

这个速度是什么概念?我拿脚蹬自行车试过,熟练骑行者轻松能达到20-25km/h,下坡甚至能冲到30km/h以上。也就是说,你花两三千块买的电动车,速度还没人家蹬腿快。更别说城市非机动车道上,电动车、自行车、行人混行,25km/h的“高速”反而成了“慢车”,被自行车超车成了常态。

我在早高峰试驾时发现,限速25km/h的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反而成了“移动路障”。后面骑自行车的、骑改装车的,不断绕行、变道,反而增加了剐蹭风险。这难道不是一种“安全悖论”?

二、四大痛点,戳中骑车人肺管子

1. 时间成本:每天多花1小时在路上

我算了笔账:如果每天通勤40公里(往返),按40km/h速度,需1小时;按25km/h,需1小时36分钟。每天多花36分钟,一年就是220小时,相当于9天整!

这9天,是你可以陪家人、健身、学习的时间。可现在,你只能耗在非机动车道上,看着红绿灯发呆。央视说安全重要,可时间不是生命吗?

2. 交通拥堵:限速25km/h,反而堵得更快

在北上广深的早高峰,非机动车道早已是“电动车专用车道”。如果所有车都被限在25km/h,那意味着整个非机动车流速被锁死。一个红灯,几十辆车堆在一起,起步慢、加速慢,后车不断按喇叭,前车无奈——这不是疏导交通,是制造拥堵。

我在上海外滩附近观察过,限速车流像“蠕动的蚂蚁”,而解除限速的车则能快速通过路口,反而减少了路口滞留时间。从交通效率看,适度提速未必是坏事。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龟速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3. 实用性差:小坡都推,还叫“电动车”?

新国标还限制电机功率≤400W。我试过一辆合规车爬一个6%的坡道,电量满格,速度直接掉到15km/h,最后不得不下车推行。而隔壁一辆“解限速”的车,轻松冲了上去。

400W电机+25km/h限速,等于“废掉”了电动车的载重和爬坡能力。买菜、接送孩子、载货?别想了。这哪是交通工具,简直是“城市摆设”。

4. 安全真相:事故真因是速度,还是规则意识?

官方常说“速度越快,事故越多”。可数据显示,电动车事故中,80%以上与闯红灯、逆行、变道不打灯、低头看手机等违规行为相关,而非单纯的速度问题。

我在深圳做过一次街头采访,10个骑手,9个说“我宁愿慢点,但必须能走”。他们不怕慢,怕的是因为太慢而被迫走机动车道,反而更危险。

真正的安全,是规则意识+道路设计+车辆性能的综合结果,而不是一刀切地“限速保平安”。

三、用户真实体验:解限速,是无奈之举

我采访了一位外卖小哥老李,他每天跑200公里,三辆车轮换:

“合规车?跑一天连单都接不满。我这车解了限速,能跑45km/h,省时间,也省电——因为不用频繁启停。交警查?我躲着走。你说违法?可平台不给我时间啊!”

另一位宝妈王姐说:

“我接孩子放学,学校门口那条坡,合规车根本上不去。我每次都得下来推,孩子在后面哭。后来店家帮我解了限速,一次冲上去,省力又体面。”

这些声音,央视听到了吗?政策制定者听到了吗?

四、横向对比:国内外电动车限速逻辑差异

我们来看看国外怎么管电动车: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龟速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欧盟: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h,但允许电机功率达250W,且有“踏板助力”要求,完全依赖电门行驶的“电驴”不在此类。

美国:分三级,Class 1/2/3,最高限速可达45km/h(Class 3),且允许上部分机动车道。

日本:2025年新规放宽至25km/h,但允许“助力型”电动车突破限速,前提是佩戴头盔、购买保险。

对比之下,我们的政策是“一刀切”:无论用途、无论载重、无论路况,一律25km/h。

而2025版新国标虽放宽了重量(63kg)和取消脚蹬,却依然死守25km/h红线,被网友调侃为“只改皮毛,不动筋骨”。

五、设计逻辑的错位:政策理想 vs 用户现实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设计师觉得25km/h是“安全速度”?

从工程角度看,25km/h确实能降低碰撞动能(动能与速度平方成正比)。但设计电动车,不能只看实验室数据,得看真实路况。

我在试驾中发现:

风阻系数在25km/h以下影响不大,但一旦超过30km/h,风阻剧增,400W电机根本带不动。

制动系统多数合规车仍用鼓刹,反应慢,湿滑路面易打滑。限速25km/h,其实是“用限速弥补刹车短板”。

轮胎抓地力普遍偏低,高速过弯易侧滑。这又回到了“性能不足,限速补足”的老路。

说白了,不是速度不安全,是车辆整体性能跟不上,才用限速来“兜底”。

六、未来出路:智能化管理,而非简单禁止

与其严查解限速,不如思考如何让电动车既安全又实用。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龟速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我建议:

分级管理:像汽车一样,分“通勤型”“载重型”“快递专用型”,不同车型设定不同限速(如35km/h、45km/h),并配套保险和驾照。

智能限速:通过GPS识别路段,市区自动限速25km/h,郊区或专用道可提升至40km/h。

强化监管:对非法改装电机、电池的行为严查,但对“软件解限速”给予一定宽容,前提是车辆整体安全达标。

改善基础设施:增设电动车专用车道,避免与行人混行,减少事故隐患。

结语:谁来为骑车人说话?

央视痛批解限速,我理解其出发点是安全。但安全不能以牺牲基本出行效率为代价。25km/h的速度,或许适合公园遛弯,但不适合早高峰通勤、不适合外卖配送、不适合接送孩子。

我们不是要“飙车”,而是要一个合理、弹性、以人为本的出行环境。

所以,我想问各位车友:

你愿意为了安全,每天多花1小时在路上吗?

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会如何平衡“安全”与“效率”?

你觉得25km/h的限速,该不该改?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也期待更多真实声音被听见。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龟速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毕竟,电动车不是用来“摆设”的,而是用来“骑”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