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的黄昏,纯视觉的黎明?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激光雷达的黄昏,纯视觉的黎明?

小鹏转身,马斯克笑了,智驾路线之争白热化

何小鹏说,要摘下激光雷达。马斯克回了一个“笑哭”的表情。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互动,背后是智能驾驶两条技术路线的激烈交锋。曾经,激光雷达是高级辅助驾驶的象征。如今,小鹏汽车却毅然转身,加入特斯拉的纯视觉阵营。这究竟是一场技术跃进,还是一次冒险的豪赌?

算力为王,小鹏的纯视觉底气

小鹏的决绝令人惊讶。毕竟,它曾在2021年将激光雷达率先装上量产车P5。但如今,从MONA M03到新款G7、G9,小鹏的新车纷纷摒弃激光雷达。核心原因在于,小鹏坚信“算力才是检验辅助驾驶的第一标准”。

小鹏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指出,去掉激光雷达可节约20%的感知算力,使计算简化,端到端延时大幅降低,视觉响应速度可达激光雷达的近12倍。其新一代车型算力惊人,例如G7凭借自研图灵芯片,总算力超过2200Tops。小鹏认为,一个更强大的“大脑”(AI大模型)比一双依赖外部辅助的“眼睛”(激光雷达)更重要。他们训练了超过40万小时的视频数据,并通过定制AI编译器、协同设计模型架构等方法,使VLA和VLM大模型与图灵芯片深度耦合。

激光雷达的黄昏,纯视觉的黎明?-有驾

激光雷达阵营的坚守:安全冗余无可替代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认同“算力至上”。华为、理想、蔚来等品牌仍在其中高端车型上坚持视觉与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监李文广强调,需考虑能在突发驾驶场景(如晴转雨、团雾)下发挥作用的传感器。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也曾表示,计划在基础版智驾系统AD Pro中重新增加激光雷达,以聚焦“智能驾驶硬件的升级”。

激光雷达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直接测量距离和方位的精度,且不受环境光变化影响。余承东曾比喻,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并指出“只用摄像头方案没用激光雷达方案的,摄像头致盲就完蛋了”。有激光雷达从业者认为,激光雷达能够更快速地达到强标要求,完全抛弃可能会增加车企在其他领域的成本。

成本与安全的悖论:技术路线的商业抉择

激光雷达的黄昏,纯视觉的黎明?-有驾

这场技术路线之争,深层次是成本与安全之间的权衡。纯视觉方案在成本上具有天然优势。随着激光雷达规模化量产,其成本已从早期的数万美元降至200美元左右。但小鹏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指出,激光雷达体现在终端产品上的价格增幅仍不容小觑,对于10万~15万元这一必争市场,几千元的价格差异足以影响竞争力。

然而,小米SU7标准版在2025年3月发生的致命事故,为纯视觉方案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该事故车型正是采用纯视觉方案,在夜间遇道路施工时未能及时识别障碍。此事引发行业对安全冗余的再度审视。是选择低成本方案实现“智驾平权”,还是不惜成本堆砌硬件确保安全极限?车企们给出了不同答案。比亚迪、小米等品牌选择分层策略,在高端车型保留激光雷达,在主流车型采用纯视觉。

未来:融合还是取代?

激光雷达的黄昏,纯视觉的黎明?-有驾

小鹏和特斯拉笃信,大数据、大模型和重算力将最终解决感知问题。李力耘表示,小鹏处于“无人化前夜”,并相信自动驾驶的Scaling Law(规模定律)仍有很大红利。随着BEV(鸟瞰视角)、Transformer和Occupancy Network(占用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纯视觉方案的能力边界正被不断拓宽。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认为,“以前纯视觉方案只能做到60分,但现在可以做到80分甚至90分了”。

但激光雷达也在进化。禾赛科技等供应商正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并努力降低成本。元戎启行CEO周光认为,短期激光雷达对通用障碍物识别仍有作用,长期视觉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两条路线。一种未来。消费者或许并不在意技术路径本身,他们只关心能否在雨夜的高速上安心放手,能否在疲惫的通勤中信赖这份“智能”。安全,永远是唯一的终点。这场竞赛的终局,将由市场与技术共同筛选出最优解。而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位用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