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深陷虚假宣传门
2025年5月15号,小米汽车的SU7 Ultra车型因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宣传问题,惹得几百个车主一起出来维权,大家都要求退车,还要“退一赔三”。这事闹大了,是因为小米之前吹嘘这个部件是“复刻纽北原型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还能“提升下压力”,结果被车主们实测发现,这风道根本就没连上散热系统,实际上就减重了1.3公斤,跟宣传里说的根本对不上,而且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差距也太大了。
小米虽然道歉了,还提出了补偿方案,说是给2000块钱的积分,但这跟车主花的4万2千块选装费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啊。再加上还得等30到40周才能换配置,车主们当然不干了,这火气怎么也压不下去。
小米汽车“堆料”翻车背后
这已经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遇到舆论麻烦了。今年3月份的时候,那款SU7车型因为在高速上突然起火爆炸,结果导致三个人不幸去世,一下子就引发了大家对电池安全性的质疑。再加上这次碳纤维前舱盖的事情,两件事情一起发生,直接把小米汽车“堆料营销”的问题给完全暴露出来了。结果呢,4月份的交付量相比之前还下降了3%到4.25%,这是小米汽车成立以来头一回出现负增长。雷军在公司内部开会的时候也承认,过去这一个多月是他创办小米以来最难熬的一段日子。
小米汽车现在的处境,其实反映出了它用做手机的思路去造车,和汽车行业的本质需求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手机行业更看重的是硬件参数的宣传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但汽车可是个高价值的耐用品啊,用户对它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性要求特别高。这次碳纤维前舱盖的问题就说明了,小米把手机领域那种“装饰性设计”的思路用到了汽车上,可完全没有考虑到汽车部件得经过风洞实验验证,还要跟整车的散热系统配套等一系列关键要求。
小米汽车“刹不住”:舆论危机背后的营销困局
法律专家说,小米的宣传可能违反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的翟巍主任特别提到,如果最后确认这是虚假宣传,小米可能会被要求“退一赔三”。这个情况和之前某个合资品牌因为自动驾驶宣传不符合事实而被判退车赔偿的案例很像。
小米以前靠抖音这些平台的流量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制造话题-吸引流量-提高销量”的套路在手机行业挺成功的。但在汽车领域就不行了,这次的事情里,抖音博主做的实测视频让大家讨论得更厉害了。好几百个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建了维权群,声音很大。这种大家一起来监督的方式,让小米在手机时代用得很顺手的那些营销办法不管用了。
小米造芯能挽回造车口碑吗?
行业里那些懂行的人说了,小米在汽车行业玩的流量套路现在有点不管用了。买车的人现在更关心车到底好不好开、质量怎么样,而不是看它一时火不火。有个叫詹军豪的战略专家就说了,小米得从搞流量那套转到建口碑上,不然在这竞争特别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上,根本站不住脚。
就在大家对小米议论纷纷的时候,小米突然宣布自家研发的3nm玄戒O1芯片开始量产了。这个芯片用的是第二代3nm技术,性能跟苹果家的A18 Pro差不多,算是小米折腾芯片折腾了十年的一个小成果。雷军在公司内部开会的时候还特别强调,技术才是小米的根本,自从2021年重新启动芯片项目以来,已经砸了超过135亿人民币进去,团队也发展到了2500多人。
不过呢,这自研芯片能不能帮小米挽回在汽车上的口碑,还是个问号。虽然玄戒O1的发布确实让大家看到了小米的技术水平,但汽车业务的信誉问题还需要更实在的办法来解决。有些车主就直说了:“我们需要的是个说实话的公司,不是拿芯片当烟幕弹。”
小米汽车现在的处境啊,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最近这几年,好多跨界玩家都跑进来了,带来了不少新点子,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供应链管理不行、技术积累不够之类的。小米SU7的碳纤维前舱盖事件就说明了,这些新势力车企在往高端走的时候,供应链这块确实还有短板要补。
小米造车,技术创新与用户信任缺一不可
对小米来说,怎么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信任之间找到平衡,这是它能不能在造车这个领域站住脚的关键。一方面啊,得把产品研发做得更扎实一点,别老是为了追求新鲜感去瞎折腾;另一方面呢,还得跟用户多沟通,把事情说清楚,别让用户老是怀疑你。就像一些车主说的:“有问题就赶紧解决,这样才能赢回用户的信任。要是总是躲着不说话,那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小米能否靠技术赢回信任
在这场舆论大战里,小米怎么应对可能会成为行业的榜样。现在流量的好日子快过完了,大家又开始看重产品的本身了,小米能不能从那个靠制造话题吸引眼球的角色,变成一个让人信赖的出行伙伴呢?这不只是小米的事儿,也给整个新能源车行业提了个醒。
你觉得小米造车能靠技术革新重新赢得用户的信任吗?在流量满天飞的时候,汽车公司到底该怎么在宣传和产品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本文内容参考了澎湃新闻、证券时报、海报新闻等;数据来自小米官方声明、第三方检测报告,还有车主维权群里统计的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