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民航业交出了一份惊人答卷:全年旅客运输量冲上7.3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行业整体更是扭亏为盈,同比减亏超过200亿元。
这组数字不仅仅是客流的增长,背后藏着一场持续数十年、从追赶到领跑的“地面”变革。它发生在机场的跑道旁、停机坪上,关于那些常人不易察觉的特种车辆。
这正是中国航空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它的故事,要从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段“尴尬”开始讲起。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历史性访华。波音707专机落地中国机场,却碰上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当时我们的机场,拿不出能为这架美国总统专机供电的电源车。
美方最终只能自己解决,从飞机里拿出设备保障电力。这个“小插曲”,在当年戳中了我们设备技术上的巨大短板。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机场使用的电源车几乎还是清一色进口货。再往后看,2005年之前,中国机场用的登机桥,德国蒂森克虏伯一家公司就占了九成市场。
就连大型罐式加油车这样的关键保障设备,到2015年前,全球也只有两家欧美企业能够生产。那会儿,中国机场的地面设备,进口率一度高达80%以上。
高昂的采购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成了国内机场的沉重负担。国内航空设备产业力量薄弱,研发多靠高校单打独斗,生产则主要依赖一些军工背景的企业。
面对这种困境,改变的契机在1995年出现。中国民航局首次明确提出“优先采购国产设备”的政策。这政策像一剂强心针,为国产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在军机研发上的技术突破,以及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推进,也悄然为民航设备国产化提供了技术反哺。很多“军转民”的技术,开始在民航领域生根发芽。
初期成果很快显现。2010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登机桥正式亮相。它的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六成,在市场上一炮而红。
紧接着,2011年,专门为空中巨无霸A380配套的配餐车也成功研发。这款车的问世,直接打破了欧洲企业在这个领域的长期垄断,而且单台成本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多。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中国机场特种设备不再是零敲碎打的替代,而是向着系统性国产化迈进。与此同时,全球能源格局开始转向,绿色低碳成了新趋势。
2018年,民航局发布了“蓝天保卫战”计划,明确要求机场设备逐步实现新能源化。一场新的“油改电”竞赛,在机场地面打响。
在新能源转型的大潮中,一家名为天一航空的公司,展现了其敏锐的战略眼光。他们早在2017年就着手布局新能源设备的研发,抢占了先机。
到了2019年,天一航空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领衔的团队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最终,他们成功研发出了被誉为“全球领先、国内唯一”的纯电动航空食品车。
这款电动食品车技术参数十分亮眼:搭载282kWh的高密度动力电池,仅需1.5小时就能完成快充,续航里程达到440公里。它拥有双供电制冷系统,确保食品新鲜。
更厉害的是,它配备自动安全靠机系统和失能保护,确保操作安全。这款车还能广泛兼容ARJ21、C919等国产大飞机,以及波音、空客等主流国际机型。
在国产大飞机ARJ21和C919的适航取证过程中,天一航空的纯电动食品车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替代外方完成了某项重要测试,为大飞机的顺利取证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在2022年,中国商飞公司特别授予天一航空“大飞机之友”的荣誉。天一的产品线如今已覆盖38款机场专用装备,包括燃油和新能源系列。
他们的市场表现也十分抢眼。2024年,天一航空营收比2023年直接翻了一番。出口额更是达到1100万美元,产品远销美、日、澳、欧、非等全球六大洲。
天一航空预计,2025年的产值将再度翻番,达到5亿元。他们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意味着中国民航装备开始走向世界,打破了西方企业的长期垄断。
当然,挑战依旧存在。目前,像除冰车、大型集装箱平台车、重型牵引车等少数高端、复杂设备,仍是亟待攻克的“堡垒”。航空领域的技术研发门槛,一向极高。
然而,中国企业已在系统化无人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天一航空与华为合作,已经在5G环境下实现了L4级机场车辆的自动驾驶。
这并非单一设备的智能提升,而是中国正在探索的机场无人化运行系统。它设想未来飞机从降落到起飞的全流程保障,都能实现自动化、无人化。
相比之下,目前欧美一些机场的地面保障,多数仍停留在燃油车和手动作业阶段。这恰恰凸显了中国在机场地面智能化转型上的先发优势。
这种优势,也正拓展到更广阔的民航新领域——低空经济。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在今年早些时候就强调,2025年民航业要深化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
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亮点。2024年,中国新增通用航空企业145家,新增通用机场26个。实名登记无人机更是猛增到110.3万架。
这些无人机在2024年飞行时长累计高达2666万小时,同比增长15%。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綦琦分析说,低空经济的特点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艳华则进一步指出,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而像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这类新型飞行器,更是未来的“新赛道”。
所有迹象都表明,中国民航业正从传统的客运、货运,向更广阔的通用航空和低空领域积极拓展。它不止于飞机在天空划过的航迹,更在于地面轮子下的革新。
二十多年风雨兼程,中国民航业在天空划出了新的航迹,更在地面完成了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深刻变革。这场以机场特种设备国产化为突破口,以新能源和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的“轮子”下的革命,不仅成功摆脱了历史依赖,更孕育出了独特的“新质生产力”。未来,在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有望在全球航空舞台上实现真正的“领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