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转型路上的“迷局”:长城汽车的利润“过山车”,谁在“裸泳”?
“营收涨了,利润却跌了?”
这句看似简单的陈述,却刺破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转型的“皇帝新衣”。
长城汽车最新的三季报,就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将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难道,这只是一个短暂的“阵痛”,抑或是更深层危机的前兆?
“失速”的利润:数据背后的“隐形杀手”
先别急着为那20%的营收增长拍手叫好,我得给您泼点“冷水”。
2025年第三季度,长城汽车营收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1%,看起来像是在“狂飙”。
可再往下看,净利润22.98亿元,同比锐减31.23%!
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86.35亿元,也同比下滑了16.97%。
这数字,就像那位《庄子·秋水》里“井蛙不可以语海”的青蛙,以为自己站在方寸之地便是天下,却不知外界早已是“沧海一粟”。
更让人心惊的是,代表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扣非净利润,前三季度更是暴跌34.39%,仅剩54.75亿元。
这说明什么?
长城汽车的“造血能力”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然而,在利润“失速”的表象下,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却表现亮眼,前三季度高达213.86亿元,同比增长50.9%。
这好比一位身患重病之人,面色苍白,却手握一把金元宝。
这背后,正是直营模式带来的回款优化,让账面上的“水”看着充裕。
可钱流充足,利润为何不见涨?
这笔账,可没那么简单。
“烧钱”的转型:一场“豪赌”与“风险”的博弈
一切的“症结”指向了那笔庞大的“战略性投入”。
前三季度,销售费用高达79.48亿元,同比暴涨55%!
这笔钱,绝非“九牛一毛”,而是长城汽车为“长城智选”等直营渠道的铺设,为新车型、新技术的市场推广,所下的“重注”。
研发费用也同步加码,前三季度66.36亿元,同比增长6.86%,全部奔着新能源与智能化这片“蓝海”而去。
这场景,不就像是古代君王为扩张疆土,不惜“倾全国之力”发动战争?
每一分钱的投入,都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长城汽车,正在进行一场“豪赌”,赌注是其能否在汽车产业的下半场,重新赢得一席之地。
“冰火两重天”的销量:谁是“宠儿”,谁是“弃儿”?
销量数据,更是将这种“转型困境”演绎得淋漓尽致。
前三季度,总销量92.34万辆,同比增长8.15%,看似“稳中有升”。
可细看之下,却是“冰火两重天”。
WEY品牌同比增长96.35%,哈弗品牌也增长12.03%,它们是长城汽车的“宠儿”,是稳定军心的“中流砥柱”。
可作为纯电转型“急先锋”的欧拉品牌,销量却暴跌37.06%!
坦克品牌也微降2.75%。
这差距,岂止是“云泥之别”?
欧拉的“失速”,直接拖累了长城汽车整体的新能源转型步伐。
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30.28%,与52.3%的行业平均水平,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必须承认,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更多地依赖Hi4等混动技术。
这就像一位“偏科”的学生,虽然在某些科目上成绩斐然,但在“主科”上却显得力不从心。
纯电车型的竞争力不足,再加上市场上“你死我活”的价格战,第三季度毛利率直接跌至18.4%。
这利润,岂止是“见肘见襟”,简直是“捉襟见肘”。
“海外风光”与“高端突破”:一线曙光还是“海市蜃楼”?
然而,在这片“迷雾”中,也闪烁着几缕“曙光”。
海外市场,长城汽车上演了一场“惊艳”的逆袭。
前三季度,海外销量33.42万辆,占总销量的36.2%,同比增幅高达53.16%!
巴西工厂的投产,加速了本地化进程,南美、中东、欧洲,都成了新的“增长极”。
这就像一位在故土受挫的游子,在异国他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高端化方面,长城汽车也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20万元以上车型第三季度销量10.13万辆,同比增长40.83%。
坦克和WEY高山MPV等车型,展现了其在高端市场的“硬实力”。
这不禁让人想起“十年磨一剑”的古训,长城汽车,似乎正在高端化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市场的分歧与投资者的“观望”:转型之路,道阻且长
对于长城汽车的这场“转型大戏”,市场上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
中金、开源证券认为,短期的投入是长期发展的“必要代价”,看好2026年欧拉5、坦克400等新车周期及海外潜力。
这是一种“长远主义”的视角,相信“厚积薄发”。
而美银证券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利润承压超预期,需要重点关注费用控制与欧拉品牌的复苏。
这是一种“风险导向”的视角,强调“居安思危”。
投资者的反应也印证了这种分歧,A股股价小幅下跌,港股波动后回升,透露出一种“观望”的情绪,既有期待,也有疑虑。
“成长痛”的背后:谁能真正“笑到最后”?
在我看来,这场利润的下滑,更像是长城汽车“主动求变”的“成长痛”。
那79亿的销售费用,本质上是在为直营渠道和品牌升级“铺路搭桥”。
海外市场的高增长,也证明了其战略布局的方向是正确的。
真正的“考题”,在于这些“倾注”而出的资源,能否转化为持续的“战斗力”。
尤其是在纯电领域,欧拉能否真正“扛起大旗”,弥补长城在纯电市场的“掉队”,将是决定这场转型成败的关键。
毕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纯电市场的竞争,也同样残酷。
“转型从来不是坦途,短期的利润牺牲,要看长远的价值沉淀。”
长城汽车的现状,正是当下所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舍得投入”是第一步,但能否“投出成效”,能否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才是真正的考验。
您觉得,欧拉凭借即将推出的新车型,能否实现“涅槃重生”?
长城汽车这套“转型组合拳”,能否在2026年迎来“满堂彩”?
在评论区,不妨“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以文会友”,探讨这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