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最近变得特别热闹。昨天我一边看展会现场的视频,一边跟老李打电话,他去年买的新车还不到两万公里,他说:现在中国品牌出了不少新型号,别说欧洲了,连咱们国内都得忌惮三分。我心想,真不是浪得虚名,这次展会几乎成了中国车企的主场。
记得我刚进某个展馆,碰到一个年轻的销售,小伙子主动问我:你对国产车了解多少?我随口回:听说最近几款野心挺大,价格实惠,技术也追得上。他笑:这几年我们自己磨合了不少,从供应链到研发都升级了,最起码不再是跟着甩手的那一批了。
现场看车,随便挑两款对比:一款是某BAD一线豪华车,价格在35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另一款则是刚刚亮相的国产新品,卖得更快,价格比它便宜个5万左右。实操差别?简单说,底盘硬度、隔音效果、智能互联体验都能看出差距。你如果坐在两台车里,可能会觉得,豪华车更稳重,某些细节会更用心,但大部分用料其实相差不大,只是品牌和品控在拉距离。
我猜,也许很多人没细想过,国产车把成本这件事玩得像拼多多砍价那样激烈 —— 大量供应链的压价、以量取胜的策略,让他们能在保持盈利的给用户带来实在的划算。供应链越复杂,不像买个菜那么简单,技术转化成本和变数都挺多。这个时候,我就会琢磨:研发团队是不是在那学会了以最低成本做最大效果的哲学?把市面上看似复杂的东西,用工艺简单一些的办法完成。像电池、芯片这些,本身就是高投入产出比的博弈。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产品差别的核心到底还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还是成本控制?这其实不是简单的谁技术先进,而是供应链的走哪个点还能凑得更紧。你大部分国产品牌的软硬件自主还在摸索阶段,可真正厉害的,是他们能用相对低的成本,把智能做的越来越智能了。
其实让我觉得挺奇怪的是,某些欧洲传统车企,明明也在做电动,表面上风光,其实背后压力山大。有时候我会想,这一波中国车企的崛起,真的是技术追赶到?还是他们在低价、快跑、聚焦后,成功扰乱了传统的价格坚冰。
我还记得上一站修理厂,一个老修理工,跟我说:这个电池修不好,换一块,成本都得两万多,能保证用五年就算好的。我心想,国产品牌的电池密度提升得还不够,短期内怎么可能真正拉开差距?但也不得不承认,某些国产新车型的智能硬件体验,已经不比一些合资车逊色。很多时候,还是体验感在打动人。
对比一下,我问自己:你觉得真正决定用户是否买单的,是品牌高端还是用得顺手?这问题其实挺难回答。因为,用户在渠道的心理其实很微妙,喜欢熟悉的品牌,怕花冤枉钱。没人愿意一开始就赌在新出厂的黑马身上,但又抵挡不了实实在在的性价比。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表:去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平均单价大约在2.5万美元左右(估算,样本有限),比欧洲的平均售价低了20%左右,但增长速度特别快。这让我怀疑:是不是中国车企在出海押宝的,不仅仅是巧工和价格,更是长远布局,逐步拉高品质标杆?还是说,靠规模效应把成本压得更低?(这段我没细想过,或许他们吃掉了欧洲的一部分硬件供应市场?)
你说,到底欧洲市场的售价高是不是已成历史?还是说,消费者未来会逐渐接受性价比这个新标签?我还真不确定。德国人那么讲究品质,但买电动车还是被充电难、贵电费搞得心累。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句话:要不要我再跑去问问特斯拉的销售那边,看他们对未来的?
我私心觉得,国产车拼得不只是在价格战。我观察到,现在他们更加关注研发软硬结合的一体化,从底层芯片、软件算法,到UI、体验,全都细致到极点。感觉像是给整车和软件两个板块打通了管道,硬件用少点,软件迭代更快。这其实挺符合现在敏捷开发、快节奏的市场逻辑。
可能有人会说,国产车质量还不稳定,有很多不靠谱的小品牌。但我觉得,谁都知道,汽车这个商品,其实久了就会逐渐净化出来。就像我家老邻居那台换了几次电池的二手车,还是能跑得动就行。只要品质稳定下来,消费者的判断会变得很现实——贵不贵、顺不顺手才是真的硬指标。
回到大环境,欧洲这边的压力是不是也在倒逼他们变革?我敢打个赌,未来的中国车企,还会更加精细化——不再只是搞骑兵式攻坚,而是把每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这不,去年我还碰到一个造车新势力的工程师,他跟我提到:我们尤其关注软件的安全和稳定,毕竟,未来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电子设备。说到这,我突然觉得,可能真的是技术门槛在变高的越做越软,从硬件到软件。
这样会不会太理想化了?毕竟,供应链的稳定性一直是个变数。去年原料涨价,碰到过几次供应紧张,成本一下子抬升。想想,万一再遇到像芯片荒这样的大事件,国产车还能坚持低价冲击吗?这是个问号。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一直在脑袋里:我觉得,用户的心理需求没有变,还是喜欢熟悉且靠谱的东西,但他们又开始接受新鲜和实在的品牌。所谓的认知差,其实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你觉得呢?国产车走到今天,最大的优势来自哪里?只是价格,还是新技术和渠道早已打通?(这段我没想清楚,好像答案就在每个细节里。)
这次车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让我觉得——今后,别说是中国品牌攻占欧洲,欧洲的车企,能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个悬念。像我家门口那个修理厂的老板,经常叹气:是不是我们造的车少了,别的品牌反而抢占了市场。我觉得,国内普遍觉得,拼价格太容易,还是要靠创新和品控站稳脚跟。
我想问一句,车子还能像现在这样成为身份的标志吗?还是说,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选择实用和心知肚明的好就好?我站在窗口,看着街角那辆国产新能源,车灯微微一亮。嗯,时间还早,细节可以多点打磨。你又在想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