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电动车改装这事儿,估计每个人身边都有点见识。
你自己骑没骑过电动车,或者家里有亲戚朋友骑,十有八九都听说过什么“提速”、“换电池”、“加遮阳伞”、“装雨棚”这些词。
要说这几年电动车火得一塌糊涂,城市里上班的,农村里赶集的,谁不来一辆?
你说电动车好用吧,确实方便,省钱,通勤不用挤地铁,也不用堵在公交车里跟人贴脸。
但为啥电动车改装乱象这么多?
是不是大家都存心找事?
还是背后有啥咱们没想到的原因?
咱们不妨先问问自己:到底是谁在推动电动车改装?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车主自己。
骑着觉得速度慢、续航短、下雨晒太阳不方便,自然就琢磨着改一改。
可仔细一看,其实商家主动改装的也不少。
有些门店,车还没卖呢,就主动跟你说:“哥,这车咱能给你解限速,能装大电池,想怎么改都行。”你说这是不是把改装生意当成买车的配套服务了?
你要说真是车主有需求,那也没啥说的,可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商家为了赚个差价、提高销量,主动去推你一把。
动机这东西,咱心里都明白,说白了还是钱闹的。
但你再想想,这种改装到底有什么危害?
是不是大家都小题大做?
比如有人说“我解个限速不就快点吗,能咋地?”可你想过没有,新国标电动车限速25公里不是随便定的,背后是安全考虑。
你把限速解开,电动车飙到40公里,想想那街上骑得飞快,车子又轻,上下班高峰那阵,哪个不是跟命拼?
你一快,撞人、摔倒、刮擦、侧翻,危险就翻着倍儿地来。
有些人图省事儿,电池也要换大号,续航能长点,但你知道电池不匹配容易起火、爆炸吗?
新闻上电动车充电着着火的事儿不稀罕,每年有多少人家里被烧得一塌糊涂,还不是改装埋下的雷?
再说说加个遮阳伞、雨棚,看着挺实用,其实电动车本身就轻,加了伞、棚,风一刮,整车重心变了,特别容易侧翻。
你要是骑得飞快,一个急转弯,说不定直接摔出去。
那种交通事故,谁都不想遇上吧?
其实这种改装行为,说到底就是一场利益博弈。
车主要省事,商家要赚钱,品牌要口碑,监管部门要安全。
谁都想多捞一把,但一旦出事,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你说有些商家更会玩,把好好的锂电池换成铅酸电池,理由是“便宜”,诱惑你赶紧下手。
可你知道电池重了容易影响制动,碰上紧急情况刹不住,谁担得起后果?
还有些门店为了促销,提前给你解限速,说是“额外福利”,但其实是在给你和别人安全埋雷。
说到底,这种现象根本就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习惯。
你说商家不改车,车主还找不到门路?
但现在改装已经成了流水线,几乎每家门店都有自己的法子,谁都在钻空子。
那是不是全怪商家?
其实也不全是,车主也有责任。
你想省事,你想省钱,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小聪明最后会不会变成大麻烦?
所以这回北京市推出自律公约,号召大家一起抵制改装,这事儿真的挺有意思。
你看,1085家门店行动,说不改就不改。
好像一下子整个市场都肃静了。
但问题来了,门店真能一直坚持不改装吗?
谁来监督?
谁来惩罚?
这回规矩定得挺死,两次违规直接取消品牌授权,一次就要停业整顿,品牌方还要暂停供货,听着有点狠。
但你想想,这么搞下去,会不会让门店都老实点?
还是说大家偷偷摸摸继续改装,表面说着抵制,背地里还是老路子?
其实这事儿要是能彻底管住,真是好事。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早就出来了,新国标也是越来越严。
但光有规定不行,执行才是关键。
你说现在门店都贴了公约,品牌方也带头巡查,每周一查,发现问题立马处理。
那是不是以后咱们买电动车就能放心,再也不用担心买到被篡改的车?
但说实话,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只要市场有需求,改装就可能继续存在。
门店怕被罚,品牌怕砸了招牌,但总有一部分人铤而走险。
你能保证所有门店都不动歪脑筋吗?
监管部门能查到每一辆被改过的车吗?
这事儿并不容易。
有的人觉得,既然改装有风险,那应该从车主教育入手。
告诉大家改装的危害,别让大家心存侥幸。
也有人说,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让商家真的怕了才不敢动手。
还有人建议,品牌方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每辆车都能查到源头,这样就没法乱改。
其实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还是得让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安全不是闹着玩的,电动车不是随便改的。
你再看现在市场上的大品牌,比如雅迪、爱玛、台铃、小牛、九号这些,谁不想保住自己的招牌?
谁会愿意因为门店乱改车,被取消授权?
这时候品牌和商家都得老实点,谁都不敢顶风作案。
毕竟现在信息透明,出了问题马上上新闻,谁也不想被曝光,影响生意。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监管到位,规则能落地。
如果只是贴个公约,走个过场,等风头过去还是该怎么改怎么改,那就白搭。
真正要让大家都守规矩,最重要的还是形成行业自律。
这次北京市带头搞起来,不是说一座城市就能解决全国问题,但要是这个模式能推广到别的地方,大家都跟着学,慢慢地整个行业就能变规矩。
你说电动车改装到底值不值?
有人觉得,自己改一下速度更快、续航更长,花点钱挺划算。
可你要是遇到事故,赔钱伤人,甚至丢了性命,谁还觉得划算?
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贪图一时方便,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商家也是,赚了几个小钱,砸了品牌、丢了生意,得不偿失。
所以现在这事儿闹大了,大家都开始反思。
是不是以后买电动车就能放心了?
是不是以后门店都老老实实卖合规车了?
是不是以后路上骑得飞快的电动车会少点?
其实说到底,这事儿不只是制度问题,更是观念问题。
大家都得明白,安全第一,合规第一,别拿自己和别人安全开玩笑。
也许有人觉得,这次北京市的做法太强硬了,两次违规就直接取消品牌授权,不给商家留活路。
但你仔细想,只有狠一点,才有震慑力。
你不重罚,大家就当儿戏,谁都不会在意。
商家也好、品牌也好,只有真正怕了,才会收敛。
有时候,规则就是要严格一点,社会才不会乱。
再说说监管这块,市面上电动车那么多,门店那么多,谁能保证都查得到?
其实现在技术已经挺先进,很多地方都能溯源查验。
品牌方要是认真点,每辆车都有备案,每次维修、改装都有记录,门店要是老实点,不给车主钻空子,其实也能管住大部分乱象。
剩下的就得靠社会监督,谁看到违规都能举报,大家一块盯着,总比单靠政府来得有用。
其实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要有点自觉。
车主别再为了小方便去改装,商家别为了小钱去动手,品牌别为了多卖几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部门也得真盯着。
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才能把改装乱象真管住。
说到底,电动车改装不是个技术难题,是个社会难题,是个习惯难题,是个利益难题。
你要是真想解决,不是靠一个城市、一个公约、一句口号就能彻底搞定的。
得让大家都明白,安全比啥都重要,规矩比啥都重要,你不守规矩,最后吃亏的是你自己。
你守规矩,大家都安全,谁都能省心。
所以这事儿,北京市这次带头试试,效果要是真好,别的地方也学一学,慢慢地全国都能改改风气。
到时候,电动车市场也许就能变得更清净一些。
咱们买车骑车都能放心,不用再担心路上遇到飞车党,也不用怕买到改过的“高危车”。
大家安安心心出行,不用再被改装的乱象折磨。
希望这次的公约,不只是个窗口指导,不只是个纸上文章,而是真能落地,让大家都能看到改变。
电动车安全,不只是管住一辆车、一个门店,而是管住整个行业的心。
你我他,谁都能为安全做点贡献,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改装电动车乱象,不止是严罚,更要大家一起自律,这事儿才有个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