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论坛上有些车主反映上汽大众ID系列车型的充电效率问题,称电表读数与车辆实际充电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其实包括了充电桩线路和车辆充电过程中的损耗。不仅如此,从电表到充电桩的线路电量损耗也相当显著。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情况,我亲自进行了测试。
去年九月,我购买了ID4.X新能源车型,并为了方便充电,在家中安装了7KW的充电桩。上汽大众为我提供了40米线的安装服务,但由于我的车位距离小区配电间较远,所以又额外增加了15米线,总长度达到了55米。这些电线采用的是直径6平方毫米的铜线,看上去相当粗壮,整体电缆大约有一根手指那么粗。
电力公司在配电间为我安装了独立的电表,我通过下载国家电网的APP可以随时查看每日的用电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某些原因,我安装的充电桩并非上汽大众品牌,而是来自第三方公司。通过下载该公司的软件,我可以详细了解到每次充电的电量以及实时的电压和电流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支持,我开始分析这55米电线的实际功率损耗。
以7月13日晚10点的充电数据为例,国家电网记录的总用电量为52.39度电(14.75度+37.64度),而充电桩APP显示的那次充电量为49.83度电。这意味着线路损耗了约2.5度电,损耗率约为5%(2.5/52.39)。
为了进一步验证线路损耗的情况,我查看了APP中的其他数据。在充电开始时,充电桩处的电压为232V,电流为1.3A;而两分钟后,电压降至220V,电流升至32.1A。电压降了12V(232V-220V),降幅约为0.05(12/232),与前面计算的损耗率一致。此时,电线上的损耗功率也很容易计算出来,约为385瓦(12V*32.1A)。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充电时电线会有些发热。
综上所述,对于7KW的充电桩来说,使用6平方的电线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线路过长(例如超过100米),为了减少损耗,建议使用更粗的10平方毫米电线。对于非标准安装的充电桩,如果线路过长或电线不够粗,车主可以考虑使用车机上的降低充电电流选项来降低线路压降和发热量,从而确保充电的安全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