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

当那条“新国标”的消息传来,我本以为隐藏式门把手这出戏,总算要落幕了。

谁曾想,最近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又把它从幕后推回了聚光灯下,让这设计又一次成了舆论的焦点。

关于这门把手本身,我觉得市面上关于它的讨论,已经有些“车轱辘话”的味道了。

所以,今天咱不妨换个频道,聊聊这个“由来已久”的玩意儿,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般境地的。

你没猜错,它并非新近才出现,早在几十年前,它就已崭露头角,而且在当时,它确实是个“巧妙之举”。

时间回溯到1947年,一辆名为Cisitalia 202的双门跑车,悄然搭载了早期形态的隐藏式门把手。

彼时,这设计并非独立于机械结构存在,而是巧妙地融为一体。

更关键的是,它能为超级跑车在极速飞驰时,微弱地削减空气阻力,从而提升那宝贵的极速表现。

这简直是击中了当时无数追求极致性能的超跑玩家们的心窝子!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于是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奔驰300SL等一众性能怪兽,纷纷效仿,将这设计融入己身。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到了1997年,克尔维特C5更是将门把手的功能推向了“开关”的维度,通过电信号而非传统的机械拉索来控制车门的开启。

取消了繁琐的拉索,不仅让开门动作更加轻盈,也为造型设计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让车身线条更加流畅、酷炫。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诚然,这种设计或许在便利性上有所妥协,但对于崇尚“前卫、非常规、不拘泥于实用”的超级跑车而言,一个与众不同的门把手,显得格外契合其精神内核。

正如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许当时的跑车设计,也在追求一种“非常规”的境界。

然而,隐藏式门把手的口碑,真正迎来“大反转”,那得等到“那个男人”——伊隆·马斯克,跨界造车之时。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2012年,特斯拉Model S问世,首次采用了“弹出式”门把手设计。

在他看来,这几乎是电动轿车的“最优解”。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为何如此断言?

要知道,电动化架构拥有更快的通信速度、更稳定的频率和电压,天然适合电控系统,比如通过手机即时解锁。

而且,更精简的集成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省下不少金属部件,为车辆减重(每扇门可节省0.5-1.5公斤)。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在当时,当一众车型还普遍采用外凸式机械门把手时,特斯拉的隐藏式设计无疑是吸睛利器。

它不仅赋予了车辆浓厚的超跑气息,还能在降低风阻系数的同时,略微提升续航里程(虽然幅度不大,但在当时昂贵的电池成本下,这点增益也显得尤为可贵)。

从Model S到Cybertruck,特斯拉几乎都坚持使用隐藏式门把手。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拆解其车门,你看到的更多是细密的通讯线缆,而非那根负责牵拉锁定的鲍登线(Model S和X车型后续进行了升级)。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甚至Model 3上那种看似可手动操作的设计,其本质也仅由电信号驱动,堪称“机械风味”的电子门把手。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平价电动车与造价不菲的超级跑车,在成本控制和工艺容忍度上,有着天壤之别。

隐藏式门把手因其高集成度和复杂结构,在特斯拉一贯的品控之下,逐渐暴露出明显的可靠性隐患。

许多车主,特别是初代Model S的车主,频繁遭遇门把手无法弹出、弹出不对称甚至乱弹的糟心事,维修费用不菲,甚至闹上了法庭。

可以说,从那时起,隐藏式门把手在电动车领域的争议,便初露端倪。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巧合”的是,作为电动汽车的积极推广者,特斯拉凭借其庞大的销量,将这种设计推向了全球市场。

这不仅让众多车企看到了“隐藏式门把手+电动车=爆款”的可能性,也促使了大量供应商开始研发和推广类似的解决方案。

在2012年至2017年间,捷豹、路虎等车企纷纷跟进,MAGNA、HUF、Brose等知名供应商也迅速推出了各式隐藏式门把手方案,跃跃欲试,等待着市场的青睐。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到了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为供应商们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他们的隐藏式门把手方案,已经迭代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不仅在外观上更加炫酷,可靠性也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成本大幅下降。

这使得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以及凯迪拉克、丰田等传统车企,都纷纷引入了这一设计。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车企的广泛采用,又进一步催生了更多供应商的加入和方案的创新。

在这样一种“滚雪球”式的传播效应下,如今即便是入门级的新能源车型,也普遍能够实现门把手与车身齐平,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就这样完成了“裂变式”的普及。

你或许会觉得,这个过程似乎顺理成章,市场有需求,就有供给。

然而,这恰恰是我认为最令人忧虑的地方。

从始至终,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取舍与实现方式,似乎都是由车企和供应商单方面决定的。

但真正驾驶、感受车辆的,是那些掏钱购买的消费者啊!

我们消费者,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你们的意见,真的被听进去了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个过度追求“形式感”的潮流中,许多关乎车辆根本安全的底层设计,却被车企和供应商们有意无意地抛诸脑后。

例如,在讨论车门无法开启的事故时,人们往往将矛头指向隐藏式门把手的造型。

但其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许多车企并未对“低压供电系统”进行充分的、针对性的防护。

“防微杜渐”的道理,在汽车安全设计中尤为重要。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下几乎所有隐藏式外门把手(无论是否保留机械联动结构),其稳定、安全的工作都极其依赖12V低压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以目前主流车型普遍采用的弹出式隐藏门把手为例,其工作逻辑是:车辆接收到开门指令后,域控制器会先后向车门控制器发送解锁和弹出信号,随后车门控制器再驱动门把手电机,通过一套精密的微型齿轮或杠杆机构,将隐藏的门把手推出。

只要低压供电环节出现任何闪失,门把手都将无法正常工作。

即便是无需弹出的电子门把手(如部分特斯拉、小米、凯迪拉克车型),虽然在未通电状态下仍能提供一个可供抓握的区域,但要实现真正的解锁和开门,依然需要域控制器先发送解锁指令,再由门把手的微动开关触发开锁机构。

一旦低压供电中断,这些门把手就如同失效的开关,形同虚设。

显而易见,12V低压供电系统,便是隐藏式门把手的“生命线”。

然而,令人不安的是,绝大多数车型的低压电源(即小电瓶),由于沿袭了燃油车时代的设计惯性,常常被安置在前舱防火墙前、后备箱或座椅后方等碰撞溃缩区域,并未像高压动力电池那样受到严密的结构保护。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这种设计上的疏忽,导致了即便电子控制和微动开关系统已相当成熟,在诸多事故场景下,一旦低压电瓶受损,本应弹出的门把手便会“束手无策”。

更令人心惊的是,即便在非碰撞的日常使用中,低压电瓶的失效,也可能导致车门无法开启的极端情况。

例如,不久前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启动的一项调查,就源于部分2021款Model Y车主反映,因低压电瓶的软件缺陷,导致其子女被反锁在车内,无法脱困。

这无疑是对“低压系统安全”这一环节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厂家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积极探索提升隐藏式和电控门把手安全性的方案。

例如,大众、奥迪等德系品牌,以及小米SU7、问界M9等车型,便采用了“两段式开启”设计。

这种模式下,轻按或轻抠触发电控逻辑,仅通过电信号开门;而当施加更大力量向外拉拽时,则会激活内部的机械连接结构,实现车门的开启。

这种设计,既能在日常使用中享受电控的便捷,又能在紧急状况下,提供一道机械解锁的“安全冗余”。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另一种值得称道的方案,是极越、福特Mustang Mach-E以及小米SU7等车型所采用的CPM(电容备份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为每个门把手配备独立的备用电源,可在低压电失效后,在一定时间内(如72小时)为门把手提供电力,增加其弹出和发送开门信号的几率。

这如同为车门安装了一颗“备用心脏”,以应对突发状况。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将上述两种方案相结合——即车外配备CPM电容,内外门把手均具备机械拉索备份——便构成了当前量产车型中,提升隐藏式门把手可靠性的“最优解”。

然而,受制于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验证流程,这些更为稳妥的方案,终究未能得到广泛普及。

因此,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的疑虑,也未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消解。

那些在被动安全方面“先天不足”的隐藏式门把手,最终也难逃被新国标“一刀切”的命运。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普遍吐槽声浪中,车企们仍旧乐此不疲地坚持使用隐藏式门把手?

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在车企内部,也并非所有人都清楚其坚持的缘由。

笔者曾与多位主机厂的内外饰及CMF设计师交流,他们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核心理由,竟是“当大家都用的时候,如果自己不用,就会显得非常落伍”。

即便用户调研结果不支持,高层领导也可能以“设计趋势”的名义拍板定案。

试想,一个连自身都无法充分说服为何要使用的设计,又如何能指望其认真投入资源,做好最基础的安全保障,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此次新国标的推出,不仅填补了相关规则的空白,促使门把手设计趋于规范化,更重要的是,它对那些“不健康的设计趋势”进行了一次必要的纠偏。

相比于简单地“移除新设计”或“倒退设计风格”,我认为隐藏式门把手从风靡到被修正的过程,恰恰彰显了设计思维的成熟。

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使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为工业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多样性,但在形式之外,用户最真实的需求和安全底线,永远是设计的终极考量。

正如古语所云:“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谓勇;知其可而为之,是谓智。”

在设计上,真正的智慧在于“知其可”——在满足安全和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形式的创新。

我由衷希望,经历此事之后,车企和技术供应商们能够真正领悟:“大家都用、大家都想用”的,并不等同于“都是对的”。

要打造真正出色的设计,倾听用户的声音,亲身体验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远比盲目追随潮流来得更为重要。

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设计艺术本身的一种尊重。

隐藏门把手:从爆款到隐患,新国标终结乱象!-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