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家的工信部网站上,就像往常一样公布了一批准备上市的新车名单,这本来是汽车圈的常规操作,但懂行的人一看,立马就发现这里面藏着一个重磅消息。
主角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大众汽车,不过这次不是一汽大众或者上汽大众,而是来自安徽的大众。
他们申报了一款全新的纯电动轿跑车,这车一亮相,立马就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因为它跟以前我们见到的大众电动车,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台新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宣称是基于一个叫“CEA”的全新电子架构打造的。
很多人一听“架构”这两个字就头疼,觉得太专业,离自己太远。
其实说白了,这东西直接关系到你以后用车舒不舒服,车子聪不聪明。
以前很多合资品牌的电动车,包括大众自己的ID.系列,不少车主都抱怨车机系统反应慢、功能少,用起来像好几年前的老款智能手机,体验并不好。
这就是因为它们底层的“神经系统”没跟上时代。
而这次大众搞的这个CEA架构,可以看作是大众下定决心,要给自己来一次彻底的“大脑升级手术”。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手术不是大众自己关起门来做的,而是请了咱们中国自己的“脑科专家”——小鹏汽车来一起操刀。
这个CEA架构,本质上就是大众学习了小鹏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经验,对自己车内的电子系统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前的车,车里头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电脑,也就是所谓的控制器,分别管着车窗、空调、大灯这些东西,它们之间沟通起来效率很低,就像一个公司里有几十个部门经理,开个会都得协调半天。
现在,大众把这些零散的小电脑砍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然后用三个功能超级强大的“区域总指挥”来统一管理。
这么一改,整个系统的复杂程度降低了四成,但处理信息的速度反而提升了两倍多。
这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能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坐在车里,对车机说“你好大众,我有点冷”,以前的车可能要“思考”一下,过几秒钟才慢吞吞地把空调温度调高。
而用了新架构的车,可能在你话音刚落的零点几秒内,暖风就已经吹出来了,反应速度快得让你几乎感觉不到延迟。
还有就是软件升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
以前很多车升级一次系统,比手机更新麻烦多了,甚至还得开到4S店去。
而新架构下,整车的大版本更新,可能就是你下楼买杯咖啡的功夫,十几分钟就完成了。
这意味着你的车能像手机一样,不断通过升级获得新功能,比如地图更新了、智能驾驶辅助更好用了,车子能常用常新,不会开个一两年就感觉落伍了。
这可以说是从根子上解决了过去合-资电动车“智能化”体验不佳的老大难问题,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汽车技术的支持,也说明了咱们国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让国际巨头都来主动合作学习了。
当然,咱们也得客观地看。
这台车计划在2026年才正式上市,时间还有点远。
现在的汽车技术发展速度太快了,尤其是在智能驾驶方面,一年一个样。
目前公布的信息里,我们还不知道这套新架构对于更高级的硬件,比如激光雷达的支持程度怎么样。
等到2026年,国内新势力的智能驾驶水平肯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到时候大众这台车能不能跟得上,现在还不好说。
看完了“内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台车的外在,也就是空间和动力,这些都是过日子实实在在要考虑的。
这台新车的车身长度超过了4米8,轴距达到了2826毫米。
这个轴距数据非常有意思,它比现在市场上非常火的比亚迪秦L长了6毫米。
你可能觉得,6毫米还没一根筷子粗,能有多大区别?
但在汽车内部空间设计上,这几毫米往往就是“刚刚好”和“有点挤”的临界点。
对于后排乘客来说,腿部空间可能会因此多出小半拳的余量,坐长途车的时候,舒适度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而且从申报图来看,虽然车顶是溜背的轿跑造型,但线条处理得比较平缓,应该不会过分牺牲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这样的空间表现,无论是日常上下班代步,还是周末带上家人孩子出门郊游,都是相当够用的。
再说说动力,它用的是一台170千瓦的后置电动机。
这个动力参数,放在现在动不动就零百加速三四秒的电动车市场里,确实算不上抢眼,甚至可以说有点保守。
但这也恰恰体现了大众对中国路况和大多数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开车不是去赛道上比赛,更关心的是在城市里跟车、并线超车的时候,动力响应够不够快,踩下电门车子能不能立刻给你反馈。
后轮驱动的布局,天生就带有起步轻快的优势,开起来会感觉很灵活。
同时,一个不过分追求极限性能的电机,往往在能耗控制上会有更好的表现。
这台车搭载的是咱们国家知名企业国轩高科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结合它这个动力水平,可以预见它的续航里程会是一个比较扎实的数字,满足大多数人一周的通勤和周末的短途出行需求,应该是没什么压力的。
它追求的不是那种瞬间的爆发力,而是一种平顺、稳定、持久的驾驶感受,这正是一个家庭用车最需要的。
最后,大家最关心的肯定还是价格。
虽然现在官方还没公布,但我们可以根据大众以往的定价习惯和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来大概推测一下。
如果这台车未来真的能把价格定在15万元左右的区间,那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非常强了。
它面对的将是像比亚迪秦L这样的国产标杆车型。
相比之下,它可能在一些看得见的配置,比如屏幕尺寸、座椅功能上不一定有优势,但它能提供的是大众品牌多年积累下来的底盘调校功底,那种扎实稳健的行驶质感,以及在小鹏技术加持下,一个反应更快、更稳定、而且能够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
这就给很多准备买车的消费者出了一个选择题:是选择现在就能买到、配置拉满的国产新能源车,还是愿意再等上一两年,去选择这台融合了德系造车经验和中国领先智能技术的“混血儿”?
毕竟,买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车能在未来好几年内都好用、不过时。
大众这次拿出的新产品,似乎就是在告诉大家,它不仅要造电动车,更要造一台“用得久”的智能电动车。
这份诚意最终能不能打动中国的消费者,就看它2026年交出的最终答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