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街头巷尾,骑着仿赛摩托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车的车头两侧大多装着一对“小翅膀”。它们有的尖尖长长,有的圆润饱满,已经成了这类摩托车的标志性特征。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翅膀,到底是真能提升性能的黑科技,还是仅仅为了好看的装饰品?
这个问题最近在摩托车圈吵得火热。有位叫KarLee的设计师,在网上发了张自己画的夸张图片:一辆摩托车装着像战斗机一样巨大的定风翼,引来好多人讨论。有人说这是画蛇添足,也有人觉得只要好看就行。其实这场争论,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要搞明白定风翼到底有用没,得先看看它的工作原理。简单说,这对小翅膀主要干两件事:一是让风顺着车身走,减少阻力,让车跑得更顺更快;二是在高速时产生向下的力量,按住车头不往上飘。
在专业赛场上,这作用可不小。比如MotoGP的赛车,在时速300公里时,定风翼能产生20公斤以上的下压力。这相当于有两个大西瓜的重量压在前轮上,能让车子在高速过弯时抓得更稳,不容易打滑。
但街头上的摩托车,情况就不一样了。像春风最近出的750SRS,定风翼能产生3公斤的下压力,差不多是三瓶矿泉水的重量。而宝马的S1000RR,在时速300公里时能产生17.1公斤的下压力,但日常骑行很少能跑到这么快。
定风翼的事要从50多年前说起。1972年,有辆叫MVAgusta500/4的赛车,第一次装上了用铝片焊成的简单定风翼。车手PhilRead在荷兰阿森赛道测试后,发现车子高速时确实稳了不少。到1979年,另一位车手MikeHailwood试着在SuzukiRG500上装定风翼,但没坚持多久。
真正让定风翼火起来的是杜卡迪。2010年,在德国萨森灵站的比赛中,杜卡迪DesmosediciGP10赛车正式用上了定风翼。到2015年,他们又设计了多片式的定风翼,引起了广泛关注。2016年,MotoGP正式允许使用定风翼,各家车队立刻展开了激烈的“翅膀大战”,赛车的定风翼设计越来越复杂。
随着技术成熟,定风翼开始从赛场走向街头。先是杜卡迪PanigaleV4、宝马S1000RR这些大排量车型装上了定风翼,后来连中量级甚至入门级摩托车也开始跟风。现在有些街车和踏板车也装上了,有人开玩笑说这叫“情绪翼”——主要是看着开心。
材料也在进步。从最早的焊制铝片,到现在用的碳纤维,又轻又结实。国家威海的企业生产的碳纤维,强度是钢铁的10倍,几克重就能吊起300斤的摩托车,难怪被叫做“黑色黄金”。
回到开头的问题:街头摩托车的定风翼到底有用没?从数据看,34公斤的下压力确实存在,但在日常骑行中能发挥多少作用,就不好说了。大部分城市道路限速都在60公里以下,这时定风翼产生的下压力微乎其微。
但有意思的是,很多车主都说装了定风翼后,感觉车更好骑了。这其实是一种“视觉马力”效应——看到帅气的定风翼,心里就觉得车更有劲、更稳,骑起来也更有信心。
现在的定风翼,早就不只是个空气动力学装置了。它成了一种身份象征,就像仿赛摩托车的“身份证”。年轻人选车时,既希望车子真能有点性能提升,又渴望它看起来够酷、够个性。定风翼正好满足了这两种需求。
不过也有人质疑,普通摩托车装这么复杂的定风翼,是不是有点多余?毕竟街道不是赛道,大多数时候根本用不上这些功能。而且有些小排量车装的定风翼,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看根本不合理,纯粹是为了跟风。
设计师KarLee就画过一张2027款宝马摩托车的概念图,上面的定风翼夸张到像要起飞,其实是在调侃这种过度设计的趋势。如何在实用和好看之间找到平衡,成了厂家面临的难题。
未来的定风翼会怎么发展呢?宝马已经在研究能活动的“主动定风翼”,过弯时能自动调整角度,保持最佳效果。国家的广汽风洞实验室也开始给摩托车做空气动力学测试,以后国产摩托车的定风翼设计会更科学。
材料方面,碳纤维技术还在进步,未来的定风翼会更轻、更强。个性化定制也可能成为趋势,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定风翼形状。
说到底,摩托车定风翼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对科技和审美的追求。它既是能产生下压力的空气动力学装置,也是代表个性的文化符号。有人看重它的实际作用,有人喜欢它带来的视觉冲击,这些选择都值得尊重。
从1972年的铝片小翅膀,到现在的碳纤维复杂设计,定风翼的50年演变史,也是摩托车文化发展的缩影。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审美变化,这对小翅膀还会不断进化。但无论怎么变,它承载的那份对速度与美的向往,永远不会改变。毕竟对很多骑手来说,赛道上的公斤力很重要,街头里的存在感同样不可或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