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下午三点,本该是车圈最热闹的"放榜时间"。无数人守着手机,等着看哪家车企又冲上了销量周榜的冠军宝座。但最近,这份热闹突然消失了——理想汽车的高管在社交平台晒出一张空白表格,配文:"本周不卷了"。评论区瞬间炸锅:"榜单呢?""理想卖不动了吗?""是不是数据造假被查了?"
这背后藏着中国汽车行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3月1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突然甩出一纸倡议书,要求所有车企停止发布周销量榜单。这个看似普通的通知,却像在滚烫的油锅里泼了瓢冷水,炸出车企们憋了两年多的怨气。
"野榜"背后的罗生门
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2023年春天,理想汽车搞了个"小动作":每周二准时发布新势力品牌周销量排行榜。红色背景的表格上,理想的名字永远排在榜首,字体还特意加粗放大。这招效果立竿见影,消费者看着满屏的"第一""领先",买车时下意识就会多看一眼理想展厅。
其他车企气得牙痒痒。蔚来高管曾私下吐槽:"他们家的榜单比电视剧还准时,关键数据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果然,2023年5月,有人发现榜单上小鹏汽车的销量比实际多出三成。小鹏副总裁直接晒出内部数据打脸:"这数字我们财务部都没见过!"理想只好灰溜溜撤下榜单,但三个月后又换个马甲重新登场——数据不标来源,销量单位从"辆"变成"万台",活像考试把59分改成"接近及格"。
最绝的是今年3月,中汽协刚喊停周榜,市面上立刻冒出个"山寨榜单"。表格配色、排版和理想的一模一样,只是冠军换成了另一家车企。理想高管气得发微博:"我们早就不做榜了!这是李鬼冒充李逵!"网友调侃:"这剧情比谍战片还刺激,明天该不会有人偷公章做假榜吧?"
数据游戏里的猫鼠大战
车企们为何对一张表格如此较真?某4S店销售经理透露了门道:"现在卖车就像直播带货,周榜就是实时成交额。消费者看着谁家销量高,就觉得谁靠谱。"去年有家车企为了冲周榜冠军,把展车、试驾车全算进销量,还在最后三天疯狂给经销商压货。结果那个月他们确实登顶了,但次月退货率暴涨40%,库房里堆满撕掉封条的新车。
更离谱的是价格战。某新势力品牌为保周榜前三,三个月内降价五次,老车主集体拉横幅维权。销售顾问苦笑着说:"现在卖车像炒股,周一报低价,周三就敢再降两万。我们培训话术改得比天气预报还快。"
中汽协看不下去了,直接喊话:"月销量是考试成绩,周销量就是随堂测验。天天搞突击检查,学生还怎么系统学习?"这话戳中了不少车企的痛处。吉利高管曾算过一笔账:每周制作榜单要动用市场部8个人力,相当于每年白烧掉一台顶配豪车的钱。"有这精力,不如多装几个充电桩。"
消失的榜单能终结内卷吗?
理想汽车停发周榜后,行业看似平静了,实则暗流涌动。有媒体扒出,某车企偷偷把周销量数据包装成"用户增长指数",换个名字继续宣传。还有经销商自创"区域热销榜",把方圆五公里的销量吹成全国数据。消费者王先生吐槽:"现在进4S店,销售不说车有多好,光给我看各种曲线图,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证券交易所。"
这场闹剧背后,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焦虑。过去五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从5%飙到40%,但企业利润反而集体缩水。就像马拉松比赛突然改成百米冲刺,选手们不得不玩命狂奔。一位从业二十年的工程师感叹:"以前改个车灯造型要论证半年,现在从设计到量产只要八周。周报改日报,月会变周会,再卷下去该出小时报了。"
不过也有清醒的声音。比亚迪默默撤下了展厅里所有销量海报,换上了刀片电池解剖模型。销售员介绍时总会带上一句:"咱家电池能循环充电3000次,这个数字比周榜冠军实在多了。"或许正如中汽协所期待的,当车企不再痴迷于数据游戏,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下一张榜单,该比谁家的电池更安全、谁的智能驾驶更靠谱,谁能让车主十年后还愿意续费OTA升级。
眼下,这场关于"发榜还是不发榜"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消费者走进4S店时,终于不用再被销售用各种榜单"洗脑",而是能静下心听听引擎盖下的技术故事了。毕竟,买车不是买股票,谁愿意自家的爱车只是数据游戏里的一个筹码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