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堵在京津高速,600公里续航只够爬50公里:车主群炸了,有人说出了这个数字

国庆堵在京津高速,600公里续航只够爬50公里:车主群炸了,有人说出了这个数字

服务区充电口,那哥们儿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脸都绿了。

“还剩80公里呢,怎么就报警了?”他拍着方向盘,语气里全是不可置信。旁边排队的几台车,车主纷纷摇下车窗,开始交流起各自的“战绩”——有人标称520公里的车,实际只跑了340;有人冬天从满电到趴窝,连家门口的超市都没到。我在队伍里等了四十分钟,听了至少七八个版本的“续航惨案”,最狠的那位,开着号称600公里的新车,北京到天津这一百多公里,愣是用了两次充电才到家。

国庆堵在京津高速,600公里续航只够爬50公里:车主群炸了,有人说出了这个数字-有驾

这场面让我想起去年冬天,同事老张开着他那台“高端品牌”的电动车去机场接人。零下十五度,开着暖风,高速上表显续航像开了倍速一样往下掉。后来他跟我说,那次之后他专门建了个Excel表,记录不同温度、不同路况下的真实续航,数据拉出来一看,官方标的那个数字,大概只能在梦里见到。

不过最近倒是听到些不一样的声音。有个开荣威D6的朋友,前两天在群里发了张行车电脑的截图——标520公里,实际跑出来516。底下一堆人问“P的吧”,他直接甩出了全程记录仪视频。后来才知道,这车把电池和车身做到一块去了,整体轻了不少,冬天掉电也没那么夸张,大概掉个百分之十几。这种“反向标注”的做法,在这个行业里反倒成了稀罕物。

冬天的续航缩水,背后的门道其实挺深。空调制热要耗三成电,电池自己还得先热身,本来活性就低的锂离子更是进入“冬眠”状态。我认识几个老司机,摸索出了自己的套路:出门前插着家充给电池预热到十五度,能多跑十来公里;路上尽量用座椅加热代替暖风,实测下来能省一成多的电;经济模式虽然起步像老牛拉车,但关键时刻能让你撑到充电桩。

国庆堵在京津高速,600公里续航只够爬50公里:车主群炸了,有人说出了这个数字-有驾

充电这块儿,变化确实挺快。上个月经过服务区,看到那种带液冷的超充桩,实际测了下,五分钟充进去的电能跑一百五十公里。虽然还是比不上加油那三分钟,但比起早年间动辄两小时的龟速,已经是天壤之别。只是这种桩的密度还不够,节假日出行,充电桩地图得提前研究透,否则排队那个场面,真能让人怀疑人生。

电池安全这事儿,可能比续航更让人牵肠挂肚。谁也不想开着个“定时炸弹”上路。现在有些厂家开始玩命堆料——重卡碾压、火焰喷射这些测试项目,听起来像军工产品的标准。虽然偶尔还是会看到新闻报道某某车自燃,但从统计数字看,电动车出事的概率已经比油车低了一个量级。只是人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格外敏感,一起事故的新闻热度,能顶十起油车事故。

国庆堵在京津高速,600公里续航只够爬50公里:车主群炸了,有人说出了这个数字-有驾

堵车时最能看出一台车的真实功力。有些车会自动调节动能回收强度,松油门就开始回血,既省电又少踩刹车;有些车干脆启动“极限省电”模式,把娱乐系统全给关了,只留空调和必要功能。虽然这招有点狠,但那1%的电量,有时候就是能爬到充电桩和半路趴窝的区别。

开了三年多电动车,我觉得所谓的续航焦虑,三成靠车,七成靠人。要是天天盯着电量条看,每掉一格都心疼,开什么都焦虑。但要是摸透了自己车的脾性,知道什么情况下它能跑多远,心里就有底了。

现在新车开始在能耗上较劲,百公里十度以内的越来越多。有些车为了降阻,把外形做得像个子弹头,虽然不如跑车那么张扬,但效果摆在那儿。还有些在电机效率上动刀子,从95%硬拽到97%,别小看这两个点,跑长途能差出好几十公里。

国庆堵在京津高速,600公里续航只够爬50公里:车主群炸了,有人说出了这个数字-有驾

至于未来,固态电池、十分钟快充这些概念已经喊了好几年。具体什么时候能落地,谁也说不准,但方向应该是定了。到那时候,“续航焦虑”这四个字,或许真能变成老黄历。

买电动车这事儿,最大的教训就是别信标的那串数字。多跟真实车主聊聊,有条件自己上高速跑一圈,再在城里堵个早晚高峰,心里自然有数。毕竟这是要花真金白银的买卖,光听销售那套话术,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