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配送员电动车挂满大件货物,责任推卸引爆安全危机

一张照片在社交平台疯传:山姆会员店的配送员骑着电动车,车身两侧挂满整箱矿泉水、纸巾和大包装尿不湿,货物宽度远超车体,仅靠几根橡皮筋固定,骑手视线几乎被完全遮挡。这不是个案,而是多地消费者拍下的日常。当“家庭量贩”撞上“最后一公里”,安全底线正在被悄然碾过。

这不仅是交通隐患,更是一场责任的集体逃逸。山姆称配送由第三方负责,物流平台则回应“车辆多为骑手自备”,双方默契地将风险推给个体劳动者。问题的实质,是企业在享受外包便利的同时,系统性回避了对核心服务环节的管理责任。

这种“甩锅”逻辑,暴露出零售业供应链中的结构性漏洞。当品牌方只考核“30分钟达”的覆盖率,却不对配送工具设定标准;当物流平台依赖骑手自备车辆,却不对载重、改装进行约束,安全便成了无人认领的“公共品”。最终,道路安全成本由社会承担,而企业只收获利润。

对比之下,行业已有成熟解法。盒马采用“自建+众包”模式,公司统一提供合规电动车,禁止私自改装,配送箱尺寸与载重均匹配生鲜轻货场景。更重要的是,其车辆纳入系统管理,实现可追溯、可监控。而在日本,雅玛多推行“黑猫安全标准”,明确规定载重上限、货物固定方式,并为4.6万台配送车配备智能驾驶记录仪,实时监测疲劳驾驶与违规行为。德国麦德龙在欧洲5公里内配送中使用定制电动三轮车,从车辆设计源头规避超载风险。安全并非技术难题,而是企业是否愿意将其视为必要投入。

中国法规早已划出红线。2025年9月起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明确禁止加装货箱、车厢等改装行为,整车质量不得超过55公斤(锂电),且自2025年11月起,电池与充电器必须通过CCC认证。政策指向清晰:商业配送必须使用标注“商用”属性的合规车型。但规则若只停留在纸面,便形同虚设。

真正的供应链管理,不应止于合同外包,而应延伸至每一个执行细节。企业可以不自建车队,但不能不制定标准;可以借用社会运力,但不能放任风险外溢。重构问责体系,需从三方面入手:品牌方应牵头制定配送工具与操作规范,并纳入合作条款;平台须履行监管义务,对车辆合规性进行核验;监管部门应强化执法,对违规改装与超载行为追责到主体。

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一辆电动车驮起的不只是商品,还有公共安全的重量,企业再也无法躲在“第三方”之后。配送的终点是家门,起点应是责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