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一位理想L9车主晒出自己油箱里过期汽油的照片,配文“上次加油还是三个月前,这箱油已经过期了”。 这条帖子迅速引爆网络,评论区里“俺也一样”的留言刷屏,不少增程车主纷纷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 谁能想到,当初为了解决里程焦虑而购买的增程车,如今油箱里的油却成了摆设?
2025年,增程车市场真的开始降温了吗? 数据显示,今年7月,增程车销量同比下滑超过10%,环比也下降超过10%。 而同一时期,纯电车销量却同比增长24.5%。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想问,增程车的高增长神话是否已经到头?
回顾前几年,增程车曾是新能源市场的明星。 2021年至2024年,增程车型销量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18%、130%、154%和70.9%。 理想汽车凭借增程路线迅速崛起,问界年销量38.6万辆中超过90%是增程车。 但进入2025年,风向明显转变。 上半年,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份额从2024年的10.7%下滑至9.8%。 1-7月累计零售销量同比涨幅仅12.1%,远低于纯电车的35.2%和插电混动车的25.2%。
为什么增程车突然不香了?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增程车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增长后的调整期。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是重要原因。 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0%的增程车主将车辆当作纯电车使用,近半数习惯随用随充,绝大多数车主每周充电两次以上。 这种使用习惯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增程车的实际价值。
经济因素无疑是车主偏好纯电模式的关键驱动力。 以上海地区为例,理想L6在纯电模式下百公里耗电21.1度,电费按0.7-1.8元/度计算,每百公里成本最低14.77元,最高37.98元。 而在亏电状态下,该车百公里油耗6.9升,需加注95号汽油,单价7.73元/升,每百公里油费约53.34元。 即使按最高电价计算,充电成本仍比加油便宜近30%。 如果选择谷时充电,费用差距会更大。
驾驶体验的差异也很明显。 多位增程车主反映,纯电模式下车辆响应零延迟、动力随叫随到,行驶过程丝滑顺畅。 发动机不工作时,车内更为安静、无抖动,舒适性显著提升。 久而久之,发动机反而成了“备胎”。 有车主调侃说:“买增程车本来是为了远行方便,结果现在三天两头跑充电站。 ”
增程车为容纳油箱,往往压缩了电池空间。 同款车型中,增程版的电池容量通常小于纯电版。 零跑C11增程版配备28.4度和38.7度两种电池,纯电续航分别为200公里与280公里。 而其纯电版电池容量为74.9度与81.9度,官方续航最高可达630公里。 问界M系列中,纯电车型标配83度电池,续航602公里。 增程版仅搭载42度电池,纯电续航为255公里。 电池容量偏小导致增程车在相同行驶里程下,充电频率高于纯电车。
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普及进一步削弱了增程车的优势。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充电桩总量达1610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3700万辆,车桩比约为2.3:1。 城市乃至乡镇的超充桩日益普及,“充电五分钟,续航200公里”正成为现实。 部分车型甚至可实现“1秒1公里”的补能效率。 这种情况下,增程车的“双能”优势在多数日常场景中显得不再必要。
面对市场变化,车企正在积极调整策略。 新势力品牌的销量结构从2023年的43:57转变为2024年的64:36,纯电车型占比明显提升。 以增程起家的理想汽车推出纯电车型I8,实现“两条腿走路”。 零跑则更为激进,近期发布的两款新车已完全放弃增程,仅提供纯电版本。 其CEO公开表示,增程技术终将被淘汰。
但与此同时,智己、昊铂、小鹏等原本主打纯电的品牌,反而在2025年推出增程车型。 这些新车主打“大电池长续航”方案,试图解决纯电里程短的痛点。 大众ID. error纯电续航达350公里,昊铂HL为350公里,小鹏称其车型可达430公里。 智己LS6更搭载66度电池,纯电续航450公里,将增程车带入“纯电400公里+”时代。
这种“围城”现象值得玩味。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宝马计划于2026年推出iX5增程版,将搭载第五代eDrive电驱系统和2.0T增程器。 而一些原本依赖增程的车企却在加速转向纯电。 市场分化的趋势在2025年变得尤为明显。
增程车在特定场景下的实用价值依然存在。 对需要频繁长途出行或生活在充电设施不完善地区的用户而言,增程车“可油可电”的优势不可替代。 一位经常出差的车主表示:“现在很多增程车的综合续航都能超过1000公里,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自驾,都无需频繁规划补能。 ”数据显示,城市用户每周通勤里程中位数为280公里,超过90%的车主周里程不足300公里。 但对那些偶尔需要中长途出行的用户,增程车仍能提供安心保障。
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场景也反映出增程车的尴尬处境。 纯电车主与增程车主争夺充电桩的情况屡见不鲜。 纯电车主认为增程车本可加油续航,不必占桩。 而增程车主则因用电成本更低、纯电续航有限,不得不频繁充电。 这种矛盾凸显了增程车在现实使用中的两难境地。
从技术角度看,增程车正在经历自我革新。 新一代增程车型从“大油箱小电池”向“大电池小油箱”转变。 2025年成都车展上,多款增程车型的亮相备受关注。 智己LS6超级增程车型纯电续驶里程突破450公里,整车综合续航达1500公里。 昊铂HL增程版纯电续航达到350公里,配合超充技术10分钟即可补能210公里。 这些技术进步试图缩小增程车与纯电车的体验差距。
成本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电池成本持续下降,使得大电池增程车成为可能。 同时,充电网络扩张速度超过预期,城市核心区充电站覆盖率已超过90%。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改变了增程车的性价比评估。
消费者心理的转变同样不容忽视。 最初购买增程车的用户多出于“里程焦虑”,但实际使用中却发现纯电模式已能满足大部分需求。 有车主在论坛发问:“油箱中的油长期不用是否会过期? ”这种疑问反映出增程车在日常使用中的尴尬地位。 数据显示,超过半数增程车主每月加油次数不足一次。
市场反馈表明,增程车的定位需要重新思考。 早期增程车主打“全能”概念,既可城市通勤,又可长途旅行。 但现实是,大多数用户购车后主要用于日常通勤。 许多人购车时憧憬“诗和远方”,实际使用中却多为“公司与家两点一线”。 这种需求差异导致增程车的部分功能被闲置。
充电体验的改善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 2025年,超充站平均充电功率提升至350千瓦,部分车型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 相比之下,加油虽然快速,但成本优势不再明显。 有车主算过一笔账:如果每周行驶300公里,使用纯电模式每月可节省数百元油费。
车企的战略调整反映出对市场趋势的判断。 理想汽车除MEGA外全线产品均为增程车型,但现在也开始布局纯电。 问界虽然增程车占比高,但也在研发纯电平台。 零跑直接放弃增程,全力押注纯电。 这些动向表明,车企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正变得更加务实。
增程车的争议还体现在环保评价上。 部分专家指出,增程车在亏电状态下油耗较高,实际碳排放可能高于传统混动车。 但支持者认为,增程车作为过渡技术,帮助更多消费者接受了新能源汽车。 这种争论在2025年依然持续。
用户的实际体验数据提供了更直观的参考。 某汽车平台收集的10万份车主反馈显示,增程车主的满意度评分从2024年的4.2分下降至2025年的3.9分。 不满意点主要集中在“充电频繁”和“发动机噪音”等方面。 而纯电车主的满意度稳定在4.5分左右。
充电便利性的提升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2025年,一线城市住宅区充电桩覆盖率超过80%, workplace充电桩成为标配。 许多商场和公共停车场提供免费充电服务。 这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纯电车使用门槛大幅降低。
增程车的设计理念也面临挑战。 为容纳燃油系统,增程车往往牺牲了部分车内空间或电池容量。 有车主抱怨,同款车型的增程版后备箱空间比纯电版小10%以上。 这种设计妥协在纯电优势凸显的今天,变得更为明显。
二手车市场的数据同样说明问题。 2025年上半年,增程车保值率平均下降5%,而纯电车保值率保持稳定。 车商反映,增程车在二手市场流转速度慢于纯电车。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技术更简单的纯电车型。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在产生影响。 多个城市在2025年加大了对充电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逐步取消对混动车型的补贴优惠。 这种政策导向,进一步推动了消费者向纯电车型倾斜。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反映出公众关注点的转移。 2025年,“增程车”相关话题的月均讨论量比2024年下降30%,而“纯电车”话题讨论量增长40%。 用户更关心充电速度、续航里程等纯电相关指标。
实际使用中的小细节也影响着用户偏好。 有车主分享,增程车在纯电模式下行驶质感更好,但一旦发动机介入,体验就有落差。 这种对比让许多车主更倾向于保持纯电状态。 久而久之,加油变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充电成本的透明化加速了这一进程。 2025年,多数充电APP提供实时电价对比,用户可轻松找到最低价充电站。 而油价波动较大,且不同加油站价格差异明显。 这种成本不确定性,让更多车主选择用电。
车企的营销策略也在调整。 2025年新发布的增程车型,宣传重点从“续航无忧”转向“经济实用”。 广告中更多强调纯电续航里程,而非综合续航。 这种转变迎合了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习惯。
用户调研显示,增程车主的充电频率高于预期。 近60%的增程车主每周充电三次以上,这一比例甚至高于部分纯电车主。 原因在于增程车电池容量较小,需要更频繁补能。
技术标准的统一也促进了纯电发展。 2025年,中国充电接口标准成为国际主流,兼容性大幅提升。 而增程车需要维护两套系统,复杂度较高。 这种技术趋势,让纯电车的优势更加明显。
充电场景的多元化增强了纯电的吸引力。 2025年,无线充电、自动充电机器人等新技术开始试点应用。 这些创新进一步简化了充电流程。 相比之下,加油方式多年未有重大变革。
消费者对车辆认知的深化影响着购买决策。 2025年的购车者更关注总拥有成本,而非单纯购买价格。 纯电车维护成本低的优势被更多人认识。 增程车需要保养两套系统,维护成本较高。
数据表明,增程车的使用模式呈现两极分化。 约20%的增程车主经常使用燃油模式,这些用户多是有长途需求或充电不便。 而80%的用户主要用电,加油成为备用选项。 这种分化促使车企思考产品定位。
充电网络的无缝连接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 2025年,主流充电运营商实现互联互通,一张卡可在全国充电。 这种便利性消除了用户的里程焦虑,降低了增程车的必要性。
车辆性能的持续优化巩固了纯电的优势。 2025年新款纯电车百公里加速普遍进入3秒区间,操控性优于同级别增程车。 这种性能差距吸引了更多追求驾驶体验的用户。
能源补充时间的对比也值得关注。 虽然加油只需几分钟,但前往加油站的时间成本不容忽视。 而充电可在停车时完成,实际时间成本可能更低。 这种计算改变了用户的补能习惯。
增程车的重量分配问题影响驾驶质感。 为容纳燃油系统,增程车前后配重往往不如纯电车均衡。 有评测指出,同平台增程版过弯稳定性略差于纯电版。 这种细微差别被敏感用户察觉。
用户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了购车考量。 2025年,消费者更善于查询真实能耗数据,而非依赖厂家宣传。 论坛上的真实车主分享,成为重要参考来源。
充电桩的智能化管理优化了用户体验。 2025年,充电站可预测空闲时间,用户可预约充电。 这种智能化服务,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
增程车的能源转换效率问题引发讨论。 有测试显示,增程车在高速工况下能量转换效率低于直接驱动。 这种技术局限在长途行驶中更为明显。
二手车评估标准的变化影响着残值。 2025年,评估机构更关注电池健康度,而非燃油系统状态。 这种标准偏向纯电车。
用户对静谧性的要求日益提高。 2025年,车内噪音控制成为重要购车指标。 纯电车先天优势明显。
充电支付方式的简化提升了便利性。 2025年,主流充电站支持无感支付,体验接近加油。 这种改进消除了纯电车的使用障碍。
增程车的系统复杂度带来维护挑战。 2025年,维修店反映增程车故障诊断时间比纯电车长30%。 这种维护成本被消费者计入总拥有成本。
充电速度的持续突破改变用户习惯。 2025年,量产车型最高充电功率已达500千瓦,10分钟内可补充300公里续航。 这种速度接近加油体验。
用户对车辆用途的认知更加务实。 2025年购车者更倾向于按主要用途选择车型,而非追求“全能”。 这种理性消费观念利于纯电车。
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差异明显。 2025年,电价稳定性高于油价,这种可预测性受到用户欢迎。
充电地点的多元化增加便利性。 2025年,住宅、办公区、商场景点全覆盖的充电网络基本形成。 这种密度让充电变得随手可得。
车辆设计理念的演进凸显纯电优势。 2025年,纯电平台车型空间利用率普遍高于同尺寸增程车。 这种设计差异影响用户选择。
用户对技术可靠性的要求提高。 2025年,消费者更信任结构简单的纯电系统,而非复杂的增程系统。
充电服务的个性化满足多样需求。 2025年,充电运营商提供专属充电方案,优化用户体验。
增程车的重量问题影响能耗。 同车型增程版比纯电版重100-200公斤,这种重量差导致能耗增加。
用户对车辆更新换代的预期改变。 2025年,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技术路线明确的纯电车型,以确保长期使用价值。
充电生态的完善形成正向循环。 2025年,充电站配套服务如休息区、便利店等成为标配,体验持续优化。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2025年成为增程车发展的关键节点。 市场数据的变动反映出消费者选择的集体转向。 车企的战略调整表明行业对趋势的共识。 用户的实际体验数据提供最直接的反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