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于很多准备买车的家庭来说,心里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一边是时不时就往上跳一跳的油价,加油时看着计价器飞转,心疼得不行;另一边是铺天盖地的新能源汽车宣传,尤其是国产混动车,价格越来越亲民,看起来又省油又环保,让人非常心动。
到底应该是继续选择技术成熟、用着放心的传统燃油车,还是大胆拥抱新时代,尝试一下混合动力汽车呢?
这个问题,成了摆在许多人面前的一道现实选择题。
为了把这笔经济账算得更清楚,我们不妨找来市场上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车型做个比较:一个是家用车市场的常青树,来自大众的朗逸1.5L版本;另一个则是近年来异军突起,以“电比油低”口号席卷市场的比亚迪秦PLUS DM-i。
咱们就从买车、用车、养车再到最后卖车这一个完整的周期,来详细剖析一下,看看谁的综合用车成本更高。
首先,咱们聊聊买车的第一步,也就是购车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混合动力汽车因为技术更复杂,普遍被认为是“高价货”,价格门槛要比同级别的燃油车高出一截。
但是,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个局面被彻底改变了。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通过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硬生生把混动车的价格打了下来。
现在,一台大众朗逸1.5L的自动挡车型,算上各种优惠之后,最终落地价通常在8万元出头的水平。
这在合资品牌里,已经是一个相当有竞争力的价格了。
然而,比亚迪秦PLUS DM-i直接打出了更具冲击力的价格,入门版车型的落地价格甚至可以控制在7万多元,比朗逸还要便宜。
这就意味着,在购车这个初始环节,消费者选择混动车的门槛反而更低了,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对于预算有限的家庭用户来说,初始投入能省下几千甚至上万元,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优势。
买车只是开始,真正的花销还在后头,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日常的使用成本,主要体现在燃油或者电能的消耗上。
这一点,可以说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优势所在。
我们来设定一个比较常见的用车场景:一个普通的家庭,每年行驶里程大约在1.5万公里,这其中既有上下班的城市拥堵路段,也有周末节假日的市郊或高速通行。
如果开的是大众朗逸1.5L,这款发动机技术成熟,油耗表现稳定,在综合路况下,百公里油耗大约在7升左右。
按照目前92号汽油每升8元的价格计算,一年的油费支出大约是15000公里 ÷ 100 × 7升/百公里 × 8元/升,等于8400元。
平均下来,每行驶一公里的成本接近6毛钱。
现在,我们换成比亚迪秦PLUS DM-i。
这台车的优势在于它有两种工作模式。
第一种是理想模式,如果车主家里有方便安装充电桩的条件,或者小区、单位附近有公共充电桩,那么在每天50公里左右的通勤距离内,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台纯电动车来使用。
晚上回家花几个小时充满电,一度电的成本按家用电价算也就五六毛钱,充满一次电的费用不到10块钱,就能满足一两天的通勤。
这样算下来,每公里的能源成本甚至不到1毛钱,一年的电费开销可能都不到一千元。
和朗逸的八千多元油费相比,一年省下的钱足够覆盖全年的保险和保养费用了。
当然,并非所有用户都有充电条件。
那么在第二种模式下,即便完全不充电,把它当作一台纯粹的油电混动车来开,得益于其高效的混动系统,在亏电状态下,它的百公里综合油耗也能控制在4升左右。
同样行驶1.5万公里,一年的油费大约是15000公里 ÷ 100 × 4升/百公里 × 8元/升,等于4800元。
即便是在最不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每年也能比朗逸节省超过3600元的油费。
尤其是在城市拥堵路段,燃油车在频繁启停中油耗会急剧飙升,而混动车此时恰恰能利用电动机驱动,甚至在刹车减速时回收能量为电池充电,此消彼长之下,节能优势会变得更加明显。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保养和维修这两个长期性的支出。
从常规保养来看,混动车似乎依然占有一定优势。
比如秦PLUS会提供前几次的免费保养,而朗逸通常只有首保免费。
之后,朗逸一次小保养的费用大约在500元上下,涉及到更换机油机滤等,大保养的费用则会超过千元。
但是,我们需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大众朗逸的这套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加AT变速箱的动力总成,已经经过了市场数十年的检验,技术非常成熟稳定,其结构相对简单。
这意味着它的可靠性很高,不容易出问题,即便出现故障,由于其庞大的保有量,维修技术非常普及,配件也容易找到,无论是4S店还是外面的修理厂都能轻松搞定,维修成本相对透明和低廉。
相比之下,混合动力系统就要复杂得多,它集成了发动机、电动机、电池组、以及一套精密的电控管理系统。
虽然主流品牌比如比亚迪为其核心的“三电系统”提供了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的承诺,但这通常会绑定一些条件,比如必须全程在4S店进行保养,车辆用途不能是营运等。
一旦不满足这些条件,质保就可能失效。
更重要的是,除了三电系统,其他与混动相关的零部件一旦出现故障,其维修的复杂程度和费用通常会比传统燃油车高出20%到30%。
而消费者心中最大的一个疑虑,就是电池的长期寿命。
尽管厂家质保可以打消部分顾虑,但如果车辆使用多年后,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不是首任车主)需要自费更换电池,那将是一笔高达数万元的巨额开销,足以将之前辛辛苦苦省下的油钱全部抵消。
因此,在长期维护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方面,结构简单的燃油车反而能给人更多的安心感。
最后,我们还要算一笔很多人在买车时容易忽略,但在卖车时却至关重要的账,那就是保险费用和车辆的保值率。
在保险方面,同价位的混动车型,其年度保费通常会比燃油车高出10%到15%。
这主要是因为混动车的零部件,特别是车身结构件和三电系统的单价较高,一旦发生碰撞事故,维修更换的成本更高,保险公司因此会相应提高保费来控制风险。
而在二手车市场,燃油车和混动车的表现更是泾渭分明。
像大众朗逸这样的车型,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巨大的市场保有量和公认的皮实耐用,在二手车市场一直都是“硬通货”,其保值率非常坚挺。
一辆开了三年的朗逸,通常还能卖出原始购车价的60%左右。
然而,混动车在保值率方面则普遍偏弱。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新能源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今年的先进技术可能两三年后就成了落后配置,影响了其在二手市场的吸引力;二是最关键的,二手车买家对于电池的衰减和寿命存在普遍的担忧。
没有人愿意花几万块钱去接手一辆电池健康状况未知的二手混动车。
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其二手价格的大幅折损。
一辆7万多元的秦PLUS,开上五年之后,其在二手市场的残值可能远低于同车龄的朗逸。
这意味着,在卖车的时候,燃油车主能够收回更多的购车成本,而混动车主在这些年省下的油钱,很可能会在这一环节以另一种方式“亏”回去。
综合来看,混动车和油车谁的用车成本更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完全取决于车主的具体用车习惯。
如果您的年行驶里程非常高,比如每年超过2万公里,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城市里通勤,家里还有方便的充电条件,那么选择秦PLUS这样的混动车无疑是更经济的选择。
在几年的时间里,巨额的燃油成本节省足以覆盖其在保值率上的劣势。
但反过来,如果您的年行驶里程比较少,一年开不到1万公里,用车场景多为高速或者路况良好的国道,或者您对车辆的长期可靠性和最终的残值非常看重,那么选择大众朗逸这样成熟稳定的燃油车,总体的持有成本可能会更低,也更加省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