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上的中型车潮水一样涌来,特别是那些在紧凑或A级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年,突然推一款大尺寸、高配置的新车,像帝豪最近的直升机动作,就让我有点嘿,这次真不一样。刚才路过一辆测试车,车灯亮着,反射出微光,那股子气势就不一样。
我记得那天跟销售聊天,他说你知道吗,这次帝豪的尺寸比之前大了不少,长到4.8米,轴距到2.75米,差不多赶上中型车水平了。我其实心里暗想,这不就是想把本身的家庭用车属性再拉高点?倒不是不能理解。以前老帝豪,只能算是家用神器,空间紧凑,后排三个人挤一挤还能凑合。现在这样一来,谁还在担心长途会不会咔哧咔哧地变成挤巴士?
估算一下,要是按照4米8的车长,百公里油耗(我猜大概8-9L,估算/体感)应该和老款差不多,甚至更省点?但问题来了,厂商悄悄加入了1.5T的引擎,马力直接对那个星瑞的高功率版下放——这是我猜的不一定准,因为他们没详细说。这个动力补差会让油耗怎么变化?难不成会因为扭矩大了,油耗反而更高(这段先按下不表)?同时匹配的双离合变速箱一上场,换到手动扭转的感觉,布局跟之前比,有点像是把俩个手指放在奥林匹克弓箭上—只要调得好,它能噌噌地射出去。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会想:这套配置,要是放到十万出头的中型车上,能不能算是性价比的新标杆?但我也知道,价格一涨,老车主就要心跳加速。毕竟他们的预期就是只要空间大、耐用、价格还行,谁还在乎那点花哨配置。厂商的意图是不是也在硬件堆料,甚至价格上调?我觉得,像这个尺寸、配置的升级,一般不会低于8万,可能会冲到9、10万。那样的话,年轻人还会选择吗?还是得考虑车子能不能快速折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一组室内图,座椅软硬调得挺贴心。中控屏比想象中宽敞,大概快一尺长,挡把换成了星越里那种短小快手的设计,感觉操作更灵活。其实这种用心——比如换了配置更丰富的影像系统——我觉得厂商还是想踩两只船。一边保证家庭必备,另一边又要吸引年轻人。全景影像这个点线面结合,感觉像是给车添了个眼睛,看得更清楚。
但是,那个贯穿式空调出风口没了,又似乎少了点帝豪本色的简洁感。这让我想起改车的那些人,总在问,要不要把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去掉,回归本来?不过新款跟老款之间的差别太大,既有空间上的超越,也带来一些味道变了的感受。是不是我太偏心实用主义,但觉得现在的车,怎么都越搞越智能了,我们以前的油盐酱醋都被电子系统替代了。
另外我那朋友,销售,他说别担心,价格还没出来,就只知道它会在双十一上线,要不要等那个促销季?这是不是市场在试探水温?实际观察,双十一那阵,很多新车都打折折得不行,所以这可能真是个策略节点。
我还在琢磨,那款1.5T到底是不是如传言一样,是星瑞放到帝豪里——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估计也不算啥内幕,但确实有点儿连想都没想)。如果真是这样,动力的火力直接翻番,油耗会不会也变香? 这让我想到,除了动力,变价也很重要。一辆车从7万涨到大概9、10万,用户的接受阈值会不会更低?毕竟,价格就是购物车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提前算了下,假设工厂的成本(油料工人、零部件、组装)占车价的25%,那么每台车的制造成本在2万左右。考虑到物流、经销商利润,实际到车的价格可能要比零售价少两三万。再说油耗,日常家用我算过。平均每公里油钱大约在0.6-0.8元(油49元/升,油耗8L/百公里),变动还得看猪肉价,但基本差不多。
说到这些,突然想到一件事:新车的后台供应链真的成熟了吗?还是像以前折扣大背后那样,是一些倒过来制造的效果——一台车的流通链路,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我的直觉告诉我,有些配件可能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工厂,拼一拼就变成了这批出来的车,品质其实很难一刀切。
而且,我总觉得,厂商在研发这个升级方案上,或许没想彻底革新,而是个点石成金的策略。就像我们负责装修房子一样,别的地方暗藏槽洞,反而你把颜值提升一下(外观一变),就感觉焕然一新。其实这一切的核心还在于:这车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让人觉得买得值。
最让我疑惑的还是:未来会不会出现那样的场景——一台增配版车型,价格比老款还高几千块,但其实配置提升带来的价值感远远超出价格?如果市场上的错觉,反而让升级的价格变得更合理?这倒让我产生一个奇怪的假设——或许市场的逻辑从来都不是真实的,而是挺复杂的算计。
大家买车,是不是越来越像买一个心情、买点面子——毕竟,那个新大尺寸的全景车,光看就比之前舒服多了。我也时常在想,最后那些愿意为配置买单的,究竟是真喜欢技术,还是仅仅为了在朋友圈炫耀一种状态?
话说回来了,等官方亮出参数和价格的那天,我猜你我都在犹豫:到底是升级的口味重了,还是实惠还在?不觉中,心底那个真正的需求又开始模糊了……你觉得,这次帝豪的转变,是技高一筹,还是炒作做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