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着火了,车主还在里面差点出不来,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慌。更要命的是,这辆车还是号称“安全至上”的新能源车。等了整整一个礼拜,理想汽车终于站出来说话了,而且一口气扔出了三记重拳。
先说说他们都干了啥。第一件事,直接发召回公告,把2024年底之前生产的一万多辆MEGA全给召回了,冷却液、电池、电机控制器,该换的全换。第二件事,把10月23号那起着火事故的来龙去脉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听。第三件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跟着发了通知,说明白了召回怎么搞、车主该咋办。
这事儿要细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理想自己查出来了,原来是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行,时间长了会把铝板给腐蚀喽。你别小看这玩意儿,平时可能就是个故障灯亮一下,动力弱一点,严重了直接没电打不着火。最吓人的是极端情况下,电池能直接热失控,说白了就是起火爆炸。
10月23号那次着火,理想说他们其实提前4个小时就收到预警了。云端系统发现不对劲,工作人员也赶紧给车主和司机打电话了。不过这里就有点尴尬了——他们自己承认,因为之前从来没碰到过不撞车就着火的情况,所以当时没太当回事儿,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这话说得倒是挺实在,可车主那边的律师声明里,对这个“提前联系”的事儿好像说法不太一样。到底谁说的是真的,这笔糊涂账还得慢慢算。
理想在道歉信里强调,这次召回是他们主动的,不是被逼的。CEO李想还放了狠话:“万分之一的风险咱也不能等,事故再小,人命只有一次。”听着挺提气的,保修期直接加了2年或者4万公里,相当于总共10年20万公里。该换的配件一个不落,云端预警系统也要升级加强。从态度上看,确实挺诚恳。
不过话说回来,问题来了——这冷却液能有多贵?撑死了也就是个零头。偏偏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差点酿成大祸。这就好比你花几十万买了套房子,结果因为水管接头没拧紧漏水把楼给淹了。所以说,造车这事儿,真不是哪个部件贵就代表安全,每一个螺丝钉都不能马虎。
咱们换个角度想想,新能源车这几年发展得确实快,各家车企都在拼命往前冲。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续航里程,一个比一个吹得响。可安全这根弦,有时候就容易被忽略。这次理想出了事儿,起码人家没藏着掖着,该认错认错,该赔偿赔偿,该召回召回。比起有些车企出了问题就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这态度算是及格了。
说句公道话,我倒觉得理想这次处理得还算漂亮。你想啊,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消费者最怕啥?怕的是车企装聋作哑,怕的是问题拖着不解决,怕的是自己成了冤大头。理想这次虽然问题出得不小,可至少让人看到了解决问题的诚意。公开透明地把事情说清楚,主动承担责任,这在当下的车企里真不算多见。
不过咱也不能光看表面。事故调查报告到底啥时候出来?质量管理体系到底哪里出了漏洞?后续怎么保证不再出类似问题?这些都是理想还得继续回答的问题。光道歉可不够,得拿出实打实的改进措施来。
有一说一,这次事件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是个警钟。电池安全不光是电池本身的事儿,冷却系统、保护机制、预警响应,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就像李想说的那样,质量面前没有小事。你技术再先进,配置再豪华,要是安全保障不到位,那都是白搭。
再说说消费者这边。买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看重的无非是省油钱、环保、智能化。可要我说,选车第一看的还得是安全。什么零百加速、语音控制、自动泊车,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车要是不安全,其他功能再炫也没用。这次理想的事儿至少提醒了大家,买车不能光听销售吹,得多关注品牌的质量口碑和售后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事儿对理想来说也不全是坏事。危机处理得当,反而能提升品牌形象。你看那些百年车企,哪个没经历过召回?关键是出了问题怎么办。积极面对、迅速解决,消费者看在眼里,自然会给你加分。要是捂着盖着,最后纸包不住火,那才是真正的信任危机。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前阵子其他几家车企的召回事件。有的是发动机问题,有的是刹车失灵,还有的是电池自燃。每家处理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拖拖拉拉好几个月,有的甚至把责任推给车主使用不当。对比起来,理想这次虽然也有不足,但起码速度够快,态度够明确。
当然了,咱也不能因为人家态度好就完全原谅。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了产品质量上。作为车企,最基本的责任就是把车造好,把安全做到位。出了问题积极解决是应该的,但更应该做的是一开始就别让问题出现。希望理想能吸取这次教训,真正把质量管控落到实处,而不是等着下次再来个召回。
行业内的人都知道,新能源车现在竞争有多激烈。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新品发布一波接一波。在这种环境下,有些车企为了抢市场、压成本,可能就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动脑筋。一个冷却液供应商换成更便宜的,一道质检流程能省就省,这种事儿不是没有可能。理想这次栽在冷却液上,说不定其他车企也该好好查查自己的供应链了。
从技术角度来说,锂电池的安全防护确实是个系统工程。电芯再安全,要是热管理系统不行,一样会出问题。就像这次理想的情况,电池本身没毛病,偏偏冷却液出了岔子。所以说,造车真的是个良心活儿,每一个细节都得抠到位。
话说回来,消费者也不傻。现在网上信息这么发达,哪家车企出了问题、怎么处理的,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理想这次公开透明的做法,起码在舆论上没吃太大亏。要是换成遮遮掩掩、推诿扯皮,那才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最后想说的是,买车容易养车难,这话放在新能源车上同样适用。技术再成熟,也架不住个别批次出问题。作为车主,平时多留意一下车辆的异常情况,定期保养检查,该召回的时候积极配合。车企那边呢,也别光顾着卖车冲销量,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同样重要。毕竟开车上路,安全才是头等大事。
你觉得理想这次的处理方式算不算及格?如果是你碰到类似情况,会选择继续相信这个品牌,还是彻底弃坑?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可以分享一下你自己的用车经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