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小鹏P7+销量破8万,我忍不住想起那天和销售小李聊天。他说:这车刚出来那会儿,一天问个十几二十台,抢着买。15到20万价位里连续十个月稳坐销量第一,成绩确实亮眼。C级空间,辅助驾驶又到位,用户直呼划算。但我心里嘀咕:这劲头还能保持多久?
P7+这车定位清晰,给你满满的科技感和不输燃油车的驾乘体验。可别小看这15万区间,大家买车多半挑性价比和日常用车方便。说句真话,P7+满足了大多数都市年轻人科技感+实用性的需求。别看它现在热销,背后供应链可是紧得扎扎实实。有个朋友在芯片供应链做事,他私下跟我说:小鹏的芯片采购得比别人机灵不少,能多搭点好的传感器。听完我当场就明白了,这产品力和销量挂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供应链管理加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我去小鹏工厂,看到他们的研发团队和供应商开会,气氛紧张得很。研发的细节不少,设计到生产有时候像平衡钢丝,供应商一个小插曲就会推迟交付。按理说,新能源车市场竞争这么拼,供给吃紧还拉锯,降价挺正常。可你说P7+降价了,用户反映怎么样呢?一位二线城市用户吐槽:买时价位刚好,降价感觉像被当二手车卖了。这种心理落差,我觉得厂家得好好考虑。
有意思的是,小鹏P7+比起同价位的比亚迪汉或者特斯拉Model 3,实操感略有差异。比如续航和电池管理上,P7+数据公布的是580公里NEDC,但我这边收集到的实际用车里程有时候偏低,之前一位车主在论坛提到实际续航400-450公里左右浮动。这个误差让部分用户心态有点微妙。相比下,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包管理成熟度更高,但售价相对高一点,换个角度想,P7+的续航稳定性和价格优势谁更重?你怎么看?
这其实也反映研发上的挑战。研发就像炖一锅汤,从底料选材、火候掌握到食材搭配,一个环节出偏差,味道就跑调。小鹏对电池和辅助驾驶系统着力不少,开发周期紧凑,想想他们一年多时间把P7改进成P7+,这速度说快不快,但也证明其实潜力没挖完。不过我得纠正自己,之前说这速度惊人,但细一想,汽车圈研发加速早就成趋势,小鹏只是赶上这波浪潮,没啥特别逆天的。
就最近几个月看,P7+销量确实下滑,有点跟我预想有出入。想必马上小鹏会跟进一个迭代版本,或者降价促销。毕竟市场狗咬狗,谁也别指望谁手软。你觉得,降价策略会不会让P7+失了底盘?毕竟原价卖量的平衡确实难找。
说到渠道,我觉得是另一道难题。虽然P7+在线上用户和科技控圈子里口碑不错,但线下4S店的实际体验感受,上次我经过几家展厅看到客户实地看车人数明显减弱。渠道这条链条不光单纯卖车的问题,背后还有个人心理。销售那个李哥还形容过,有些客户其实内心挺纠结,因为辅助驾驶和续航是软指标,实际体验前谁也说不好。尤其是疫情后,有些买家惯了居家,就打了折扣。你买车的那些心理波动,大家是不是都感同身受?
讲真,我猜小鹏内部肯定也知道这块短板。解决不了核心的技术瓶颈,降价又扰乱市场秩序,陷入两难。这样一来,P7+后劲就成了大问号。我甚至没细想过,未来的电动车是不是要更多向重硬件和软件深度整合靠拢?小鹏P7+算是第一代科技感爆棚的尝试,但下一阶段,消费者真需要的不只是配置高,得是用起来顺手、耐用、且省心。这三点目前看,小鹏还在努力调整阶段。
要说具体细节,我自己注重的是充电便利性和电池健康。P7+的快充数据理论挺好,官方说30分钟充到80%,我问过修理工小王,他嘴上说数据靠谱,但同时有点吐槽充电站覆盖不均,关键是你在哪儿充,环境不同,效果不一样。这让我隐隐感觉,车再好,也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加持。有没有想过,如果基础充电网络跟不上,P7+这类纯电轿车还能走多远?
写着写着,我又想到,用户口碑除了技术指标,很大部分还是情感消费。毕竟买车也跟买手机不同,很多人会花很多时间去对比、研究用户评价。那个小跑题——我一个朋友买了辆P7+,他跟我聊,这车就是让我觉得,终于不是在给某传统品牌‘送白菜’了。其实这句话里藏着新势力车企带来的情感价值,说不定这也是小鹏P7+受欢迎的秘密武器。
我又不禁想问:这些数字和技术之外的小细节,比如一个用户换电池时的维修感受,或者一次售后服务的耐心度,能不能才是P7+能不能撑到下一波爆发真正关键?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