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倒了,这事儿其实不算大新闻。去年底听说他们那边的生产线快被法院给拆了,心里有点意料中事。毕竟,短短几年内,从年销量霸榜到只剩14辆车,仿佛一夜之间,从国产山寨王变成了全民唏嘘的笑柄。
我小时候在车间工作,跟一帮工友聊过,大家都说,模仿一时能赚点钱,但得有自己底子,做不出创新来,终究走不远。众泰的故事,挺典型。其实我当初加入时,也挺看好他们,毕竟在农村,买得起的入门车就是众泰的天下。记得我第一次经过厂区,门口那台山寨奥迪样的车,边上的工人推推门笑着说:这是他们的明星车型——市场爆款。那会儿,自豪感还在——国产车也能这么看得过去。
可惜啊,没有底子,没技术。那叫抄袭还是借鉴?我倒觉得,就是一场短视的。2013年推出像保时捷的SR9,天知道怎么想的。看得清晰——这票票,赚快钱的,山寨到极致。有次去修理,技术工长说:这车的门锁和电路,跟去年进口的山寨货几乎一样,拿料都差不多。简单来说,供应链其实也没多大变动,找个便宜的部件,套个外壳,差别不大。就像你买衣服,看似高级的标签,其实里头材料都差不多。
之前听销售偷偷说,销量还在靠山寨感吸引人。那会儿,甚至不怕赔钱,因为只要散装货能出货,快速周转比什么都重要。那时候我还问自己:如果我现在买一辆众泰,会不会后悔?再跑几年,车还能值点钱?我觉得,这个问题,没人能给确切答案——或许只有未来站在车里看风景,才知道。
讲一件有趣的事。有次我和同行谈起:你们屋里有几台众泰?对方沉吟:哪里还能有?那车都没人问津了。而我心里还在琢磨,曾几何时,众泰的研发投入真不少——尤其是在智能化这个圈里,多少人拼着死命追,结果结果鸡飞蛋打。你要问我,为什么众泰没跳出抄袭这个死胡同?我猜,创新不是在模仿里拼出来的,毕竟模仿就是一种低成本试错。你把模仿当成最低门槛,一旦碰上市场审美变高、法规升级,就会露出空洞。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其实那段时间,研发部门裁员、技术积压,硬件更新慢得让我多次怀疑,生产线怎么还在运转?(这段先按下不表)真正让一个老牌企业死得快的,是没有创新的内核。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手上那份材料,关于众泰去年财报的数字——一查,哎,真够惊喜的:年亏10亿,产量却只有14辆。再加上高管薪酬,天知道在演哪场戏。有人猜,他们还是靠关系和资金在撑门面?我不太清楚。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走投无路的伎俩。
也有个问题:为什么像丰田、马自达这种老牌日系车企,总能活得比我们更久?我觉得,关键在于他们的技术底蕴扎实,设计不匆忙,不拼山寨。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单纯模仿终究是走火入魔。就像你用廉价材料做衣服,虽然便宜,但穿久了容易掉色,这样的事业到头也只是差不多的模样。
或许,真正的路,是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原来在一家自主品牌工作,后来转去做技术研发,告诉我:要有自己的芯片、核心算法,否则永远扯不上高端。但这个过程太慢,也太难——我偷偷猜测:要是能一次性搞定,山寨就可以成为历史了。
说到这,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消费者是否真在意原创还是山寨?我心里其实没底。曾经,买众泰的,大多是图个便宜、能最先跑起来的人。而品牌信任一旦崩塌,便宜也变得没意义。有人说:我还真不想,一辈子都踩在‘山寨’的影子上。这让我想起我一个老客户,他说:买车就像买房,一次投资,要也不能太赌。
驶过这些年的车轮,或许——原本的梦想:买个豪车,悠哉游哉。像众泰这样的案例,好像给所有人一个提醒: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算价格便宜,也难走远。这事,应该归结在哪?监管?市场?还是企业自身太懒?
有一天,我在店里听到售后说:都快没人修众泰了,赔钱都修。这句话让我真诚反思:这帮人,为啥老是走在行业的死胡同上?研发投入是不是跟不上?供应链是否太依赖低价货?我不敢肯定,但大概都逃不开没有自我的命运。
讲个笑话:有朋友还说,众泰退市,能不能算作‘国产车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标志?我觉得可能还早,但未来的路,确实要靠那些真牛的自主品牌走出来。像比亚迪那样,走技术+创新新路;或者还是靠成本控制做长远布局。
其实我觉得,留给国产车的时间不多了。现在哪怕是一些二线企业,也在拼命跑自研。可惜,像众泰这么走以前那一套的,还能撑多久?我心底的答案,是走投无路——虽然不太愿意承认。
想到我倒是真心想知道:下一场中国车市的战场,会是谁领跑?会不会就是那些在技术上偏科,但走得更远的玩家?这个答案,或许真的藏在年复一年的细节里。<|vq_15186|>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