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无人触碰,突然启动驶离,车主惊叫追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几天前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一幕。视频流传后,舆论哗然:智能汽车失控了?还是被黑客入侵?小米汽车迅速回应:没有故障,是车主手机误触了泊车指令。看似一场虚惊,实则揭开了一场关于人机信任的深层危机。
官方调查确认,车辆确因手机App发出远程泊车指令而启动,操作日志与车辆响应时间完全匹配。所谓“车辆自己开走”,实为“手机无意触发”。客服初期沟通中误报设备型号,加剧了误解。小米否认车辆缺陷,并将事件定性为用户操作问题。但问题并未终结:一个误触,为何能轻易激活一辆两吨重的机器自主移动?当智能系统越来越“听话”,我们是否正在让渡过多的控制权?
智能功能的设计逻辑,正面临安全性的根本拷问。远程泊车本为便利,但仅凭蓝牙连接即可触发,且无二次确认机制,等于把车辆启动的钥匙放在了极易被误按的虚拟按钮上。更令人不安的是,车辆在静止六分钟后才执行指令,已超出正常使用场景。这种“延迟响应”虽符合程序设定,却违背人类直觉,极易引发失控联想。技术没有错误,但设计忽略了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非理性行为。
责任的天平,也从未真正平衡。厂商以“辅助功能”“用户误操作”免责,看似合理,实则回避了系统防呆设计的缺失。当事故争议出现,数据掌握在车企手中,车主却难以获取完整日志。特斯拉车主耗时四年才拿到数据的前例,暴露出维权机制的结构性失衡。即便此次小米主动调取数据自证清白,但这应是常态,而非恩赐。没有数据透明,就没有公平追责。
真正的智能,不在于机器能做多少事,而在于它何时该停下来。未来的人机交互必须建立“安全优先”原则:所有远程控制应强制双重验证,系统需识别异常情境并自动中止,车辆状态应实时可查、数据可读。技术不能只追求“能实现”,更要回答“该不该这样实现”。
便利的尽头是责任。当汽车越来越像手机,我们更需记住:它载着的是生命。
全部评论 (0)